铜钴矿细菌浸出液中分离和回收铜钴的试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钴的性质及应用 | 第11-13页 |
1.1.1 钴的性质 | 第11页 |
1.1.2 钴的应用 | 第11-13页 |
1.2 钴矿的资源分布和生物浸出 | 第13-15页 |
1.2.1 钻矿的资源分布 | 第13页 |
1.2.2 钴矿的生物浸出 | 第13-15页 |
1.3 浸出液中铜钴的分离 | 第15-18页 |
1.3.1 中和法 | 第15页 |
1.3.2 硫化沉淀法 | 第15页 |
1.3.3 萃取法 | 第15-18页 |
1.4 浸出液中铁的去除 | 第18-27页 |
1.4.1 硫化物沉淀法 | 第18页 |
1.4.2 氢氧化铁沉淀法 | 第18-19页 |
1.4.3 黄(钾)铁矾法除铁 | 第19-22页 |
1.4.4 磷酸铁法除铁 | 第22-23页 |
1.4.5 赤铁矿法除铁 | 第23页 |
1.4.6 萃取法除铁 | 第23-24页 |
1.4.7 针铁矿法除铁 | 第24-27页 |
1.5 钻产品制备 | 第27-29页 |
1.5.1 碳酸钴及四氧化三钻的制备 | 第27-28页 |
1.5.2 草酸钻的制备 | 第28页 |
1.5.3 硫化钴的制备 | 第28-29页 |
1.5.4 醋酸钴的制备 | 第29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29-31页 |
第2章 试验设备及方法 | 第31-36页 |
2.1 试验设备与材料 | 第31-32页 |
2.1.1 试验主要设备 | 第31页 |
2.1.2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2.2 试验测试方法 | 第32-36页 |
2.2.1 铜浓度的测定 | 第32-33页 |
2.2.2 铁浓度的测定 | 第33页 |
2.2.3 钻浓度的测定 | 第33-34页 |
2.2.4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4页 |
2.2.5 SEM及EDX分析 | 第34-36页 |
第3章 生物浸出液中铜的萃取分离 | 第36-44页 |
3.1 铜的饱和萃取量 | 第36-37页 |
3.2 萃取体系最佳平衡pH值的优化 | 第37-38页 |
3.3 萃取体系最佳相比的优化 | 第38-39页 |
3.4 萃取体系最佳萃取剂浓度的优化 | 第39-40页 |
3.5 萃取第三相的研究 | 第40-42页 |
3.5.1 第三相的收集 | 第40页 |
3.5.2 第三相的表征 | 第40-41页 |
3.5.3 第三相的成因及消除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生物浸出液针铁矿法除铁 | 第44-54页 |
4.1 针铁矿除铁试验分析 | 第44-48页 |
4.1.1 pH的影响 | 第45-46页 |
4.1.2 沉淀温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4.1.3 保温时间的影响 | 第47页 |
4.1.4 氧化剂浓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 生物浸出液的针铁矿除铁试验分析 | 第48-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粗钴产品制备 | 第54-78页 |
5.1 碳酸钴及四氧化三钻制备 | 第54-60页 |
5.1.1 碳酸钻的制备 | 第54-59页 |
5.1.2 四氧化三钴的制备 | 第59-60页 |
5.2 草酸钴制备 | 第60-74页 |
5.2.1 草酸钠制备草酸钻 | 第61-67页 |
5.2.2 草酸铵制备草酸钻 | 第67-74页 |
5.3 硫化钴制备 | 第74-75页 |
5.4 醋酸钻制备 | 第75-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