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涵义 | 第10页 |
1.2.2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识别与预警 | 第10-11页 |
1.2.3 银行系统性风险与金融危机的形成 | 第11-12页 |
1.2.4 《巴塞尔协议》下的系统性风险监管 | 第12-13页 |
1.2.5 系统性风险的防控与宏观审慎监管的确立 | 第13-14页 |
1.2.6 小结 | 第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理论框架 | 第18-30页 |
2.1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基本概念辨析与界定 | 第18-20页 |
2.1.2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定义 | 第20页 |
2.2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特征 | 第20-22页 |
2.2.1 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广泛和普遍的特征 | 第20页 |
2.2.2 银行系统性风险以“外部性”为核心特征 | 第20-21页 |
2.2.3 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危机传染性 | 第21页 |
2.2.4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称 | 第21页 |
2.2.5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特殊性 | 第21-22页 |
2.3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成因 | 第22-27页 |
2.3.1 金融脆弱性理论 | 第22-23页 |
2.3.2 货币主义的金融危机理论 | 第23-24页 |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4-25页 |
2.3.4 金融网络理论 | 第25页 |
2.3.5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理论 | 第25-27页 |
2.4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导 | 第27-30页 |
2.4.1 银行自身的网络传导机制 | 第27页 |
2.4.2 银行间的风险传导机制 | 第27-29页 |
2.4.3 银行外部性风险的传导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我国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 第30-55页 |
3.1 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现状分析 | 第30-33页 |
3.1.1 我国银行业概况 | 第30-31页 |
3.1.2 当前宏观经济条件下我国银行潜在系统性风险现状的理论分析 | 第31-33页 |
3.2 我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现状的实证分析 | 第33-53页 |
3.2.1 我国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累积程度研究 | 第34-44页 |
3.2.2 我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深度分析 | 第44-53页 |
3.3 我国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实证分析的结论 | 第53-55页 |
3.3.1 累积程度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3.3.2 深度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第四章 针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 | 第55-68页 |
4.1 银行系统性风险审慎监管的一般原理 | 第55-57页 |
4.1.1 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的两个不同视角 | 第55-56页 |
4.1.2 微观监管向宏观监管的转变 | 第56-57页 |
4.2 针对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内容与策略 | 第57-63页 |
4.2.1 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的内容 | 第57-59页 |
4.2.2 针对我国银行业的宏观审慎监管所采取的策略 | 第59-63页 |
4.3 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的现状 | 第63-67页 |
4.4 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宏观审慎监管下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68-72页 |
5.1 关注宏观经济环境,稳定金融业发展基础 | 第68页 |
5.2 构建我国适用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监管组织架构 | 第68-69页 |
5.3 平衡金融创新和审慎监管的关系,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 | 第69-70页 |
5.4 加强基础管控措施的建设,建立反应灵敏的风险预警 | 第70页 |
5.5 密切协调国际合作,加强国际交流沟通 | 第70-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