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关系、社会约制论文

移动电话与社会互动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33页
    第一节 选题意义第14-26页
        一、理论意义第14-19页
        二、实践意义第19-26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26-33页
        一、国外研究综述第26-28页
        二、国内研究综述第28-33页
第二章 移动电话发展及其技术创新第33-55页
    第一节 人类社会早期的通讯方式第33-34页
    第二节 移动电话技术发展轨迹第34-42页
        一、移动电话的诞生第34-37页
        二、从模拟到数字信号移动电话第37-42页
    第三节 移动电话及其技术发展第42-55页
        一、移动电话特点第42-50页
        二、移动电话技术创新特点第50-55页
第三章 移动电话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55-82页
    第一节 移动电话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第55-60页
        一、移动电话与人际交往第55-57页
        二、移动电话与青少年使用者第57-58页
        三、移动电话与老年使用者第58-59页
        四、移动电话与特殊人群使用者第59-60页
    第二节 移动电话对人类社会生产的影响第60-63页
        一、移动电话与办公第60-62页
        二、移动电话与工农业生产第62页
        三、移动电话与物流第62-63页
    第三节 移动电话对人类社会管理的影响第63-74页
        一、促进沟通第64-67页
        二、提高效率第67-68页
        三、树立形象第68-70页
        四、参与管理第70-74页
    第四节 移动电话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第74-77页
        一、手机称呼的文化第74-75页
        二、手机使用文化差异第75页
        三、手机与山寨文化第75-77页
    第五节 移动电话对国防军事的影响第77-82页
        一、战争是移动电话技术发展的催化剂第77-78页
        二、移动电话技术给现代军事带来的影响第78-79页
        三、移动电话使用与国家信息安全第79-82页
第四章 移动电话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问题第82-116页
    第一节 移动电话使用的失范现象及法律问题第82-90页
        一、移动电话使用的失范现象第82-84页
        二、移动电话使用的信息传播乱象第84-90页
    第二节 移动电话对公共领域的干扰问题第90-96页
        一、移动电话带来的时空观念混淆第90-94页
        二、移动电话带来的社会交往混乱第94-96页
    第三节 移动电话带来的道德及伦理问题第96-104页
        一、移动电话带来的社会道德问题第96-99页
        二、移动电话带来的生态伦理问题第99-104页
    第四节 移动电话带来的健康与安全问题第104-116页
        一、移动电话带来的手机辐射第104-110页
        二、移动电话带来的手机病菌第110-112页
        三、移动电话带来的手机依赖第112-114页
        四、移动电话带来的手机伤害第114-116页
第五章 移动电话发展的社会控制第116-158页
    第一节 强化法规建设第117-126页
        一、明确移动电话发展的政策导向第117-119页
        二、加快移动电话发展的立法第119-126页
    第二节 强化政府监管第126-130页
        一、全面履行政府监管职责第126-127页
        二、尽快建立独立监管机构第127-130页
    第三节 强化技术安全第130-135页
        一、提高技术安全标准第130-132页
        二、开展技术安全研究第132-133页
        三、实施技术安全过滤第133-135页
    第四节 强化生产者责任第135-145页
        一、坚持绿色生产第135-139页
        二、发展循环经济第139-143页
        三、倡导生产与服务伦理第143-145页
    第五节 强化消费者意识第145-158页
        一、建设生态文明第145-147页
        二、引导理性消费第147-150页
        三、维护自身权益第150-158页
第六章 研究展望第158-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69页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第169-170页
后记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后金融危机时代“民工荒”问题研究--基于深圳市农民工的实证调查
下一篇:中国图书出版企业(集团)信息化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