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24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4-17页 |
二、概念与框架 | 第17-20页 |
(一) 基本概念 | 第17-20页 |
(二) 研究框架 | 第2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一) 研究方法简介 | 第20-21页 |
(二) 数据来源及样本情况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农民流动研究回顾 | 第24-46页 |
一、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研究 | 第24-27页 |
二、国内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 | 第27-33页 |
三、关于“民工荒”问题的研究 | 第33-35页 |
四、国内外研究的总结与启示 | 第35-37页 |
五、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37-46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思想 | 第37-40页 |
(二) 托达罗模型 | 第40-43页 |
(三) 舒尔茨农业经济理论 | 第43-46页 |
第三章 “民工荒”:历史、现状与问题 | 第46-60页 |
一、建国后中国农民流动及管理政策演变 | 第46-52页 |
(一) 第一阶段(1949~1978) | 第46-47页 |
(二) 第二阶段(1979~1983) | 第47-48页 |
(三) 第三阶段(1984~1988) | 第48-49页 |
(四) 第四阶段(1989~1991) | 第49页 |
(五) 第五阶段(1992~2000) | 第49-50页 |
(六) 第六阶段(2000~) | 第50-52页 |
二、“民工荒”的由来及演变 | 第52-57页 |
(一) 第一轮“民工荒” | 第53-54页 |
(二) 第二轮“民工荒” | 第54-55页 |
(三) 总结与启示 | 第55-57页 |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民工慌”—“民工荒” | 第57-60页 |
(一) “民工慌” | 第57页 |
(二) 从“民工慌”到“民工荒” | 第57-60页 |
第四章 后金融危机时代“民工荒”的成因——农民工主体视角的解释 | 第60-104页 |
一、就业状况 | 第60-69页 |
(一) 农民工就业现状 | 第64-67页 |
(二) 农民工就业的制约因素 | 第67-69页 |
二、劳动保护状况 | 第69-78页 |
(一) 劳动合同 | 第70-72页 |
(二) 劳动环境及工资待遇 | 第72-75页 |
(三) 职业病防治 | 第75-78页 |
三、社会生活 | 第78-81页 |
(三) 主观满意度调查 | 第80-81页 |
四、社会保障 | 第81-89页 |
(一) 农民工参保现状 | 第81-82页 |
(二)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 第82-86页 |
(三) 原因分析 | 第86-89页 |
五、政治参与 | 第89-93页 |
六、女性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 第93-101页 |
七、总结与启示 | 第101-104页 |
第五章 “民工潮”到“民工荒”:“推—拉”模型的改进 | 第104-118页 |
一、前金融危机时代的“推—拉”模型 | 第104-110页 |
(一) “推拉理论”的实质 | 第104-105页 |
(二) 传统“推—拉”理论对于中国农民工问题的解释力 | 第105-108页 |
(三) 典型研究 | 第108-110页 |
二、近年来关于“推—拉”模型的修正 | 第110-115页 |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反“推——拉”模型 | 第115-118页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启示 | 第118-136页 |
一、研究总结 | 第118-120页 |
二、政策启示 | 第120-133页 |
(一) 农民工就业促进政策改革 | 第120-121页 |
(二) 构建农民工集体协商制度 | 第121-123页 |
(三)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 第123-126页 |
(四) 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 | 第126-131页 |
(五) 保障农民工的政治权利 | 第131-133页 |
三、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133页 |
四、不足与缺陷 | 第133-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4页 |
附录1: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44-146页 |
附录2 | 第146-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