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世界各国体育事业论文--世界论文

论国际竞技体育话语权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导言第12-27页
    1.1 选题依据第12-13页
    1.2 研究现状第13-24页
        1.2.1 体育全球化第13-16页
        1.2.2 全球治理第16-20页
        1.2.3 体育全球治理第20-21页
        1.2.4 话语权第21-23页
        1.2.5 国际竞技体育话语权第23-24页
    1.3 研究的任务第24-25页
    1.4 理论基础第25页
        1.4.1 国际关系理论第25页
        1.4.2 组织社会学理论第25页
    1.5 研究方法第25-27页
        1.5.1 收集资料的方法第25-26页
        1.5.2 分析资料的方法第26-27页
2 国际竞技体育话语权的内涵第27-37页
    2.1 权的基础语义第27-31页
    2.2 话语权的本源第31-34页
    2.3 话语权与影响力第34-35页
    2.4 国际竞技体育话语权定义第35-36页
    2.5 小结第36-37页
3 国际竞技体育话语权的产生第37-48页
    3.1 第一阶段:运动项目的全球化管理第37-39页
    3.2 第二阶段:综合性运动会的全球化管理第39-40页
    3.3 第三阶段:国际竞技体育组织分工明确的全球化管理第40-47页
    3.4 小结第47-48页
4 国际竞技体育话语权的表现第48-66页
    4.1 表现平台——国际体育大赛第48-55页
        4.1.1 综合型赛事第48-53页
        4.1.2 单项性赛事第53-55页
    4.2 表现内容——组织职能权力第55-65页
        4.2.1 竞赛城市的确定第55-57页
        4.2.2 竞赛项目的确定第57-58页
        4.2.3 项目规则的制定与修改第58-59页
        4.2.4 竞赛结果的判定第59-61页
        4.2.5 项目规则的解释第61-62页
        4.2.6 国际体育争议的仲裁第62-65页
    4.3 小结第65-66页
5 国际竞技体育话语权的衡量标志——决策地位第66-82页
    5.1 从国际竞技体育组织结构分析第66-69页
        5.1.1 代表大会第66-67页
        5.1.2 领导机构第67-68页
        5.1.3 行政管理机构第68页
        5.1.4 专门委员会第68-69页
    5.2 从国际竞技体育组织决策方式分析第69-81页
        5.2.1 投票的表决方式第70-73页
        5.2.2 投票权的分配方式第73-78页
        5.2.3 投票的集中方式第78-81页
    5.3 小结第81-82页
6 国际竞技体育话语权的现状第82-100页
    6.1 国际竞技体育话语权的国家属性第82-84页
        6.1.1 会员国代表制第82-83页
        6.1.2 逆向代表制第83-84页
    6.2 各国或地区人员在国际竞技体育组织领导机构任职情况第84-93页
        6.2.1 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领导机构的参与率第85-86页
        6.2.2 占国际竞技体育组织领导机构人数最多次数第86-88页
        6.2.3 担任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主席的组织数第88-90页
        6.2.4 国际奥委会委员和执委情况第90-92页
        6.2.5 国际竞技体育组织主席任职时间第92-93页
    6.3 中国人员在国际竞技体育组织领导机构任职情况第93-99页
        6.3.1 国际奥委会中的情况第94-95页
        6.3.2 奥运会夏季项目单项组织的情况第95-97页
        6.3.3 奥运会冬季项目单项组织的情况第97-99页
        6.3.4 中国人任奥运会项目组织主席时间第99页
    6.4 小结第99-100页
7 国际竞技体育话语权的影响因素第100-114页
    7.1 历史机遇第100-106页
        7.1.1 世界体育发展初期第100-102页
        7.1.2 国际竞技体育组织建立初期第102-105页
        7.1.3 国际竞技体育组织发展惯例第105-106页
    7.2 国家背景第106-108页
        7.2.1 国家支持第106-107页
        7.2.2 国际关系第107页
        7.2.3 竞技实力第107-108页
        7.2.4 地理优势第108页
    7.3 个人条件第108-112页
        7.3.1 语言优势第109-110页
        7.3.2 体育特长第110-111页
        7.3.3 身份地位第111-112页
        7.3.4 人际关系第112页
    7.4 小结第112-114页
8 中国国际竞技体育话语权发展建议第114-125页
    8.1 正确认识国际竞技体育话语权第114-118页
        8.1.1 避免话语权的狭义认识观第114-117页
        8.1.2 客观认识话语权第117-118页
    8.2 增加对国际竞技体育组织的贡献第118-119页
        8.2.1 选择性承办国际体育赛事第118-119页
        8.2.2 侧重性支援他国体育发展第119页
    8.3 提高在国际竞技体育组织的公信力第119-121页
        8.3.1 尽责服务国际竞技体育组织利益第119-120页
        8.3.2 公正处理组织和国家间利益第120-121页
    8.4 针对性选材和输送组织需要人才第121-124页
        8.4.1 以优秀运动员为培养对象第121-123页
        8.4.2 针对性输送组织需要人才第123-124页
    8.5 小结第124-125页
9 结论第125-127页
10 本文不足之处和后续研究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4页
附录1 国际奥委会和35个奥运项目国际竞技体育组织领导机构成员情况第134-161页
附录2 国际奥委会委员个人基本情况第161-166页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个人科研情况第166-167页
致谢第167-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亲社会视频游戏影响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心理机制研究
下一篇:作为生活方式的古希腊体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