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小组多方联动机制的运作--以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2-17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社区矫正的主要理论 | 第17-19页 |
第一节 刑罚执行说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再社会化说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混合说 | 第19页 |
第二章 社区矫正工作现状 | 第19-26页 |
第一节 全国社区矫正的主要模式 | 第19-21页 |
一、 北京模式 | 第19-20页 |
二、 上海模式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上海社区矫正实践模式 | 第21-23页 |
一、 上海的矫正队伍构建 | 第21-22页 |
二、 上海社区矫正网络的立体层面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社区矫正概况 | 第23-26页 |
一、 2013 年度的社区矫正对象基本情况 | 第23页 |
二、 2013 年度社区矫正日常管理概况 | 第23-24页 |
三、 社区矫正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社区矫正小组的构成和制度 | 第26-31页 |
第一节 社区矫正工小组的构成 | 第26-29页 |
一、 司法所专职干部 | 第26-27页 |
二、 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 | 第27-28页 |
三、 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志愿者 | 第28页 |
四、 社区民警 | 第28-29页 |
第二节 社区矫正小组基本工作制度 | 第29-31页 |
一、 工作例会制度 | 第29-30页 |
二、 请示报告制度 | 第30页 |
三、 业务培训制度 | 第30页 |
四、 相互监督制度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社区矫正小组的日常监管 | 第31-39页 |
第一节 矫正前调查制度 | 第31-32页 |
一、 矫正前调查的方式 | 第31页 |
二、 矫正前调查的内容 | 第31-32页 |
第二节 社区矫正开始宣告会和矫正小组的设立 | 第32-34页 |
一、 社区矫正开始宣告会 | 第32页 |
二、 矫正小组的设立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制定个别化矫正方案 | 第34-35页 |
一、矫正方案的立足点 | 第34页 |
二、 矫正方案的设计 | 第34页 |
三、 矫正方案的实施 | 第34-35页 |
第四节 社区矫正小组奖惩评议会 | 第35-37页 |
一、 社区矫正小组考核奖惩评议会 | 第35页 |
二、 矫正对象风险评估 | 第35-37页 |
三、 矫正对象危险性控制 | 第37页 |
第五节 矫正小组日常检查与定期走访 | 第37-38页 |
一、 日常检查 | 第37页 |
二、 定期走访 | 第37-38页 |
第六节 社区矫正期满评议会与宣告会 | 第38-39页 |
一、 社区矫正小组期满评议会 | 第38页 |
二、 矫正对象期满宣告会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社区矫正小组联动机制运作中的难题 | 第39-45页 |
第一节 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 | 第39-40页 |
一、 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的矛盾 | 第39-40页 |
二、 如何处理好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的关系 | 第40页 |
第二节 司法部门与其它职能部门的联动 | 第40-42页 |
一、社区矫正工作受职能部门工作的制约影响 | 第41页 |
二、正确处理执法主体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执法主体与社会参与力量之间的关系 | 第42-45页 |
一、 执法主体与社会力量的特定内涵 | 第43-44页 |
二、 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 第44-45页 |
第六章 推进社区矫正小组工作的建议 | 第45-48页 |
第一节 加快推进社区矫正立法 | 第45页 |
第二节 健全社区矫正小组工作制度 | 第45-47页 |
一、 健全调查评估制度 | 第46页 |
二、 加强入矫环节的衔接 | 第46页 |
三、 加强对脱管失控和在逃社区矫正人员的衔接 | 第46-47页 |
四、 加强居住地变更环节的衔接 | 第47页 |
五、 加强强制措施方面的衔接 | 第47页 |
第三节 加强社区矫正专业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 第47-48页 |
一、 加强专业化建设 | 第47页 |
二、 建设全国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