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转速估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参数辨识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2 三相感应电机数学模型及坐标变换 | 第15-20页 |
2.1 三相感应电机数学模型 | 第15-17页 |
2.2 坐标变换及变换矩阵 | 第17-18页 |
2.2.1 三相到两相变换 | 第17-18页 |
2.2.2 两相到两相旋转变换 | 第18页 |
2.3 各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 第18-19页 |
2.3.1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18-19页 |
2.3.2 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三相感应电机的转速估算 | 第20-39页 |
3.1 模型参考自适应法基本原理 | 第20-22页 |
3.1.1 模型参考自适应法的构成 | 第20-21页 |
3.1.2 Popov超稳定性理论 | 第21-22页 |
3.1.3 Lyapunov稳定性理论 | 第22页 |
3.2 基于转子磁链的MRAS法 | 第22-26页 |
3.2.1 可调模型与参考模型的确定 | 第22-23页 |
3.2.2 转速自适应律推导 | 第23-24页 |
3.2.3 线性环节正实性证明 | 第24-25页 |
3.2.4 传统算法的改进 | 第25-26页 |
3.3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MRAS法 | 第26-29页 |
3.3.1 状态估计方程 | 第26-27页 |
3.3.2 转速自适应律推导 | 第27-28页 |
3.3.3 反馈增益矩阵设计 | 第28-29页 |
3.4 仿真与分析 | 第29-38页 |
3.4.1 空载情况下 | 第32-34页 |
3.4.2 负载情况下 | 第34-36页 |
3.4.3 电机参数变化时 | 第36-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三相感应电机的参数辨识 | 第39-53页 |
4.1 参数离线辨识 | 第39-43页 |
4.1.1 定子电阻离线辨识 | 第40页 |
4.1.2 转子电阻和漏感离线辨识 | 第40-41页 |
4.1.3 定转子互感离线辨识 | 第41页 |
4.1.4 相关函数算法 | 第41-43页 |
4.2 参数在线辨识 | 第43-46页 |
4.2.1 定子电阻在线辨识 | 第43-44页 |
4.2.2 转子时间常数在线辨识 | 第44-46页 |
4.3 转速与参数交互辨识 | 第46-48页 |
4.3.1 转速与定子电阻交互辨识 | 第46-47页 |
4.3.2 转速与定子电阻及转子时间常数交互辨识的提出 | 第47-48页 |
4.4 仿真与分析 | 第48-52页 |
4.4.1 定子电阻在线辨识仿真 | 第48-49页 |
4.4.2 转子时间常数在线辨识仿真 | 第49-51页 |
4.4.3 转速与定子电阻交互辨识仿真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软硬件设计与实验分析 | 第53-69页 |
5.1 硬件实验平台设计 | 第53-58页 |
5.1.1 主电路 | 第54页 |
5.1.2 电源供电电路 | 第54-55页 |
5.1.3 模拟信号采样电路 | 第55-56页 |
5.1.4 转速检测电路 | 第56-57页 |
5.1.5 数模转换电路 | 第57-58页 |
5.2 系统软件设计 | 第58-62页 |
5.2.1 主控芯片TMS320F28335简介 | 第58-59页 |
5.2.2 主程序 | 第59页 |
5.2.3 系统初始化程序 | 第59页 |
5.2.4 A/D转换程序 | 第59-60页 |
5.2.5 参数离线辨识程序 | 第60-61页 |
5.2.6 转速估算程序 | 第61页 |
5.2.7 参数在线辨识程序 | 第61页 |
5.2.8 转速与定子电阻交互辨识程序 | 第61-62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68页 |
5.3.1 参数离线辨识实验 | 第62-64页 |
5.3.2 转速估算实验 | 第64-67页 |
5.3.3 参数在线辨识实验 | 第67-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9-70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