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的理论(法学)论文--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论文--法律社会学论文

业主维权的法律动员与法律机会结构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0页
    1.1 从法社会学视角研究业主维权的理论意义第12-16页
        1.1.1 有助于克服策略主义研究的泛滥第13-14页
        1.1.2 有助于将业主诉讼维权置于学术话语分析中心第14页
        1.1.3 有助于澄清业主维权的政治意蕴第14-16页
    1.2 从法社会学视角研究业主维权的现实意义第16-17页
    1.3 研究方法第17-20页
第2章 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述评第20-36页
    2.1 公民社会视角第20-27页
        2.1.1 业主委员会的公民属性第20-21页
        2.1.2 业主的公民性建构第21-23页
        2.1.3 业主的中产阶级属性第23页
        2.1.4 业主的政治参与第23-24页
        2.1.5 对业委会及业主维权政治意蕴的质疑第24-25页
        2.1.6 小结第25-27页
    2.2 社会运动视角第27-32页
        2.2.1 政治机会结构与资源动员理论下的维权策略研究第27-28页
        2.2.2 业主维权的社会网络视角研究第28-29页
        2.2.3 业主维权的情感视角研究第29-30页
        2.2.4 业主维权困境的研究第30-31页
        2.2.5 小结与讨论第31-32页
    2.3 空间政治视角第32-34页
    2.4 小结:法社会学视角的缺失第34-36页
第3章 理论框架:法律动员与法律机会结构第36-78页
    3.1 社会运动中的法律第37-40页
        3.1.1 社会运动中法律概念的界定第37-39页
        3.1.2 法律作为社会运动合法性的“解释框架”第39页
        3.1.3 社会运动者关于法律的态度第39-40页
    3.2 法律与社会运动的关系第40-46页
        3.2.1 法律动员第41-43页
        3.2.2 法律动员阶段第43-45页
        3.2.3 法律与社会运动研究的新议题第45页
        3.2.4 小结第45-46页
    3.3 社会运动的法律机会结构理论第46-55页
        3.3.1 克里斯希尔森的研究第46-47页
        3.3.2 艾伦·安德森的研究第47-48页
        3.3.3 赞布罗塔·法西奥的研究第48-52页
        3.3.4 格斯娜·福斯的研究第52页
        3.3.5 小结第52-55页
    3.4 社会运动的法律意识第55-58页
    3.5 构建新的法律机会结构:基于中国的法律情境第58-63页
    3.6 社会运动的诉讼策略研究第63-72页
        3.6.1 两条研究路径第64-65页
        3.6.2 对诉讼本身的争论第65-67页
        3.6.3 对诉讼结果的争论第67-69页
        3.6.4 对诉讼中律师角色的争论第69-71页
        3.6.5 小结第71-72页
    3.7 从政治机会结构到法律机会结构:业主维权研究的理论拓展第72-78页
        3.7.1 政治机会结构的理论渊源第73-74页
        3.7.2 从政治机会结构到法律机会结构的视角拓展第74-78页
第4章 M 小区业主维权的生成和发展第78-98页
    4.1 “美丽的承诺”第78-80页
    4.2 “残酷的现实”第80-82页
    4.3 维权行动生成的伦理基础:“常识性的正义衡平感觉”被打破第82-83页
    4.4 对簿公堂第83-85页
    4.5 小结与讨论第85-91页
        4.5.1 法律动员的“缺席”与“激活”第85-87页
        4.5.2 封闭的法律机会结构第87-90页
        4.5.3 法律动员策略与非法律策略的脱节第90-91页
    4.6 突破法律底线:“流血流泪的一年”第91-98页
        4.6.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维权的生成与蔓延第92-93页
        4.6.2 维权升级:“上楼与堵道”第93-94页
        4.6.3 对维权行动突破法律底线的解释第94-98页
第5章 M 小区第二阶段业主维权的法律动员与法律机会结构第98-144页
    5.1 业委会选举“暗潮涌动”第98-100页
    5.2 “文字游戏”:从《表决单》到《调查表》再到《表决单》第100-103页
    5.3 “程序违法”与“内容欺诈”:《物业服务合同》的偷偷签订第103-105页
    5.4 行政救济的无效第105-107页
    5.5 状告业委会:法庭上的博弈第107-121页
        5.5.1 关于《物业服务合同》的诉讼第107-115页
        5.5.2 关于业委会委员不具业主身份的诉讼第115-120页
        5.5.3 关于《管理规约》和《议事规则》的诉讼第120-121页
    5.6 维权业主法庭外的非法律策略第121-123页
    5.7 法庭外业委会的反击第123-125页
    5.8 小结与讨论第125-144页
        5.8.1 诉讼维权的特征第125-128页
        5.8.2 诉讼维权的间接效应第128-131页
        5.8.3 法律动员过程第131-133页
        5.8.4 法院的应对策略与诉讼的意外后果第133-138页
        5.8.5 诉讼:“万能药”抑或“精神的寄托”?第138-144页
第6章 X 小区业委会法律动员及其法律机会结构第144-162页
    6.1 小区“管家”被“炒”第144-146页
    6.2 “最后通牒”与诉讼维权的发起第146-148页
    6.3 剧情反转:业委会成为被告第148-149页
    6.4 “官办业委会”的诞生第149-151页
    6.5 官办业委会主动撤诉与招聘新的物业第151-152页
    6.6 自力救济:“罢免”官办业委会与新业委会的诞生第152-153页
    6.7 将官办业委会告上法庭第153-154页
    6.8 上诉到高级人民法院第154-156页
    6.9 小结与讨论第156-162页
        6.9.1 败诉:封闭的法律机会结构第156-158页
        6.9.2 屡败屡诉的伦理基础第158-162页
第7章 美丽园业委会法律动员及其法律机会结构第162-172页
    7.1 “拧干湿漉漉的物业费”:一审败诉与终审胜诉第162-163页
    7.2 再审较量第163-165页
        7.2.1 物业提出新的证据第163-164页
        7.2.2 业委会的反击第164-165页
        7.2.3 再审胜诉第165页
    7.3 胜诉:开放的法律机会结构第165-172页
第8章 结语第172-192页
    8.1 业主维权中法律扮演的多重角色第172-174页
        8.1.1 作为沟通实践的法律第172-173页
        8.1.2 作为治理技术的法律第173-174页
        8.1.3 作为策略资源的法律第174页
    8.2 业主维权中的法律动员第174-181页
        8.2.1 法律动员过程第175-178页
        8.2.2 法律动员的属性:反应性法律动员第178-179页
        8.2.3 法律动员策略与非法律策略:单向度的关系第179-180页
        8.2.4 法律意识的变迁第180-181页
    8.3 法律机会结构第181-188页
        8.3.1 纵向视角:法律机会结构的开放第182-186页
        8.3.2 横向视角:法律机会结构的地域差异第186-188页
    8.4 诉讼维权的政治意涵:它是公民社会的建构路径吗?第188-192页
参考文献第192-214页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14页

论文共2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信托公司信托业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下一篇:嵌入性自组织:商会的组织化机制与路径研究--以J省的地缘性商会为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