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1.1 入侵植物飞机草的概述 | 第11-12页 |
1.2 外来植物协同入侵的概述 | 第12-13页 |
1.3 外来植物协同入侵的机理 | 第13-17页 |
1.3.1 通过改善非生物环境实现协同入侵 | 第14页 |
1.3.2 通过改善生物环境实现协同入侵 | 第14-15页 |
1.3.3 通过种群密度效应实现协同入侵 | 第15-16页 |
1.3.4 通过种间竞争引起的生态位分离或环境异质性实现协同入侵 | 第16-17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2.1 实验材料特性 | 第19-20页 |
2.2 种子采集与育苗 | 第20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20-21页 |
2.4 参数测定 | 第21-24页 |
2.4.1 植株性状指标的测定 | 第21页 |
2.4.2 土壤养分指标的测定 | 第21页 |
2.4.3 土壤酶活性测定 | 第21-22页 |
2.4.3.1 脲酶活性 | 第21页 |
2.4.3.2 酸性磷酸酶活性 | 第21-22页 |
2.4.3.3 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22页 |
2.4.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测定 | 第22-24页 |
2.4.4.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 第22-23页 |
2.4.4.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 第23页 |
2.4.4.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 | 第23-24页 |
2.4.5 植株抗氧化酶系统的测定 | 第24页 |
2.4.5.1 试剂盒选择 | 第24页 |
2.4.5.2 测定方法 | 第24页 |
3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5-48页 |
4.1 植株性状特征变化 | 第25-31页 |
4.1.1 总叶面积 | 第25-26页 |
4.1.2 总分枝数量 | 第26页 |
4.1.3 平均分枝长度 | 第26-27页 |
4.1.4 总生物量 | 第27页 |
4.1.5 竞争生长影响变化 | 第27-28页 |
4.1.6 分析与讨论 | 第28-31页 |
4.2 土壤全量与速效养分含量变化 | 第31-36页 |
4.2.1 土壤全氮含量 | 第31页 |
4.2.2 土壤全磷含量 | 第31-32页 |
4.2.3 土壤全钾含量 | 第32页 |
4.2.4 土壤碱解氮含量 | 第32-33页 |
4.2.5 土壤速效磷含量 | 第33-34页 |
4.2.6 土壤速效钾含量 | 第34页 |
4.2.7 分析与讨论 | 第34-36页 |
4.3 土壤酶活性变化 | 第36-39页 |
4.3.1 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36-37页 |
4.3.2 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 | 第37页 |
4.3.3 土壤脲酶活性 | 第37-38页 |
4.3.4 分析与讨论 | 第38-39页 |
4.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 | 第39-42页 |
4.4.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 第39-40页 |
4.4.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 第40-41页 |
4.4.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 | 第41页 |
4.4.4 分析与讨论 | 第41-42页 |
4.5 叶片抗氧化酶系统变化 | 第42-48页 |
4.5.1 SOD活性变化 | 第42-43页 |
4.5.2 CAT活性变化 | 第43-44页 |
4.5.3 POD活性变化 | 第44页 |
4.5.4 MDA活性变化 | 第44-45页 |
4.5.5 脯氨酸含量变化 | 第45-46页 |
4.5.6 分析与讨论 | 第46-48页 |
5 本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48-50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48-49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