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净水工程(给水处理)论文

α-Fe2O3超薄纳米片的制备及其可见光芬顿降解水中双酚S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3页
        1.1.1 环境激素概述第10页
        1.1.2 双酚S的理化性质和用途第10-11页
        1.1.3 双酚S在环境中污染现状第11-12页
        1.1.4 双酚S的作用机制和危害第12-13页
    1.2 氧化铁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13-17页
        1.2.1 氧化铁结构第13-14页
        1.2.2 氧化铁光催化性能和原理第14-15页
        1.2.3 氧化铁光催化性能的提高第15-16页
        1.2.4 氧化铁的合成方法第16-17页
    1.3 芬顿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7-22页
        1.3.1 传统芬顿技术第18-19页
        1.3.2 类芬顿技术第19-20页
        1.3.3 光芬顿技术第20-22页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2-24页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3页
        1.4.3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图第23-24页
第2章 实验的材料与方法第24-33页
    2.1 实验材料第24-26页
        2.1.1 实验试剂第24页
        2.1.2 实验仪器第24-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28页
        2.2.1 实验装置第26页
        2.2.2 非均相可见光芬顿降解双酚S第26-27页
        2.2.3 溶液的配置与标定第27-28页
    2.3 分析方法第28-31页
        2.3.1 水中BPS的分析方法第28-29页
        2.3.2 水中H_2O_2浓度的测定方法第29-30页
        2.3.3 水中铁离子浓度的测定方法第30页
        2.3.4 水中TOC的分析方法第30-31页
        2.3.5 羟基自由基的检测方法第31页
    2.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第31-33页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31-32页
        2.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32页
        2.4.3 紫外可见固体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第32页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32页
        2.4.5 比表面积分析(BET)第32页
        2.4.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32-33页
第3章 氧化铁纳米片的制备与表征第33-42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氧化铁纳米片的制备方法第33-34页
        3.2.1 Si O_2模板的制备方法第33页
        3.2.2 氧化铁纳米片的制备方法第33-34页
    3.3 氧化铁纳米片光芬顿降解双酚S第34-35页
    3.4 氧化铁纳米片的表征第35-40页
        3.4.1 氧化铁纳米片元素组成和晶型结构第35-36页
        3.4.2 氧化铁纳米片微观形貌和粒度分布第36-37页
        3.4.3 氧化铁纳米片吸收光谱第37-38页
        3.4.4 氧化铁纳米片的比表面积及孔结构特征第38-39页
        3.4.5 氧化铁纳米片表面官能团第39-40页
    3.5 氧化铁纳米片的形成机理第40-41页
    3.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非均相光芬顿降解水中双酚S的效能研究第42-52页
    4.1 引言第42页
    4.2 不同反应体系对水中BPS降解效果的比较第42-43页
    4.3 非均相光芬顿的影响因素第43-48页
        4.3.1 催化剂投量影响第43-45页
        4.3.2 H_2O_2投量影响第45-46页
        4.3.3 p H的影响第46-47页
        4.3.4 BPS初始浓度的影响第47-48页
    4.4 催化剂稳定性第48-50页
        4.4.1 催化剂铁溶出第48-49页
        4.4.2 催化剂重复利用性第49-50页
    4.5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5章 非均相光芬顿降解水中双酚S的机理研究第52-60页
    5.1 引言第52页
    5.2 H_2O_2消耗和TOC去除分析第52-53页
    5.3 自由基的检测第53-54页
    5.4 捕获剂的抑制作用第54-56页
    5.5 羟基自由基生成随时间变化第56-57页
    5.6 降解反应机理推断第57-59页
    5.7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结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种新兴酚类污染物在氯胺体系中碘代产物生成规律研究
下一篇:聚丙烯酰胺对微絮凝—超滤过程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