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mary | 第4-5页 |
缩略词 | 第6-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 引言 | 第9页 |
2 作物抗旱机制 | 第9-11页 |
2.1 作物抗旱性 | 第9页 |
2.2 作物生理性状与抗旱性 | 第9-11页 |
2.2.1 植物体内WSC代谢与作用 | 第9-10页 |
2.2.2 干旱胁迫对WSC积累转运调控 | 第10-11页 |
2.3 千粒重与抗旱性 | 第11页 |
3 QTL定位 | 第11-13页 |
3.1 QTL定位原理 | 第11-12页 |
3.1.1 单标记分析法 | 第11-12页 |
3.1.2 区间作图法 | 第12页 |
3.1.3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2页 |
3.1.4 基于混合线性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2页 |
3.2 QTL作图群体 | 第12-13页 |
3.3 QTL精细定位 | 第13页 |
4 高代回交QTL分析 | 第13-14页 |
4.1 高代回交理论 | 第13页 |
4.2 高代回交遗传效应 | 第13-14页 |
4.3 高代回交分析方法的应用 | 第14页 |
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小麦ILs群体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5-2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6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15-16页 |
1.2 田间试验与性状测定 | 第16页 |
1.3 数据统计 | 第1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6-23页 |
2.1 小麦ILs群体各性状表型方差分析 | 第16-20页 |
2.2 小麦ILs群体WSC相关性状表性分析 | 第20-21页 |
2.3 小麦ILs群体WSC相关性状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1页 |
2.4 小麦ILs群体各目标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1-23页 |
3 讨论 | 第23-25页 |
3.1 小麦ILs群体WSC积累转运与抗旱性 | 第23-24页 |
3.2 小麦ILs群体WSC积累转运遗传特征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小麦ILs群体WSC及其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5-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5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1.2.1 小麦ILs群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5页 |
1.2.2 PCR扩增 | 第25页 |
1.2.3 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 | 第25-26页 |
1.2.4 遗传连锁图 | 第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2.1 ILs群体图谱构建 | 第26-30页 |
3 讨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小麦WSC积累转运相关性状QTL定位 | 第31-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31页 |
1.2 QTL精细定位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50页 |
2.1 小麦WSC积累转运相关性状QTL的加性效应 | 第31-41页 |
2.1.1 果聚糖含量A-QTL分析 | 第31-33页 |
2.1.2 蔗糖含量A-QTL分析 | 第33-34页 |
2.1.3 可溶性总糖含量A-QTL分析 | 第34-35页 |
2.1.4 WSC花前积累率与花后转运率A-QTL分析 | 第35-41页 |
2.2 小麦WSC积累转运相关性状QTL的上位性效应 | 第41-50页 |
2.2.1 果聚糖含量AA-QTL分析 | 第41-45页 |
2.2.2 蔗糖含量AA-QTL分析 | 第45页 |
2.2.3 可溶性总糖含量AA-QTL分析 | 第45-48页 |
2.2.4 WSC花前积累率与花后转运率QTL上位性分析 | 第48-50页 |
3 讨论 | 第50-53页 |
3.1 小麦ILs群体WSC含量及其积累转运QTL加性效应 | 第50-51页 |
3.2 小麦ILs群体WSC含量及其积累转运QTL上位性效应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
导师简介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