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1-25页 |
1 新城疫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1 NDV的基本特征 | 第11-12页 |
1.2 NDV的检测方法 | 第12-14页 |
2 禽白血病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2.1 ALV的基本特征 | 第15页 |
2.2 ALV的检测方法 | 第15-18页 |
3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3.1 IBV的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3.2 IBV的检测方法 | 第19-21页 |
4 禽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4.1 IBDV的基本特征 | 第21-22页 |
4.2 IBDV的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5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23-25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 | 第25-29页 |
1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6页 |
3 实验溶液和缓冲液 | 第26-27页 |
4 细胞培养试剂 | 第27页 |
5 质粒 | 第27页 |
6 菌株 | 第27-28页 |
7 病毒株 | 第28页 |
8 细胞系 | 第28页 |
9 野鸟 | 第28-29页 |
第3章 单一RT-PCR构建NDV、ALV、IBV、IBDV阳性对照质粒 | 第29-38页 |
1 实验方法 | 第29-34页 |
1.1 引物设计 | 第29页 |
1.2 细胞复苏 | 第29-30页 |
1.3 细胞传代培养 | 第30页 |
1.4 细胞冻存 | 第30页 |
1.5 病毒增殖 | 第30-31页 |
1.6 RNA提取 | 第31页 |
1.7 cDNA合成 | 第31页 |
1.8 单一PCR反应 | 第31-32页 |
1.9 PCR产物纯化 | 第32页 |
1.10 连接 | 第32页 |
1.11 DH5a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32-33页 |
1.12 转化 | 第33页 |
1.13 质粒提取 | 第33页 |
1.14 双酶切验证 | 第33-34页 |
1.15 PCR验证 | 第34页 |
1.16 测序验证 | 第34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4-36页 |
2.1 RT-PCR扩增 | 第34-35页 |
2.2 克隆质粒BamHI/Hind阳性克隆验证 | 第35页 |
2.3 测序验证 | 第35-3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6-38页 |
第4章 NDV、IBV、ALV、IBDV四重RT-PCR建立 | 第38-46页 |
1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1.1 梯度单一PCR退火温度优化 | 第38页 |
1.2 正交法优化四种病毒引物的比例 | 第38-39页 |
1.3 梯度四重PCR | 第39页 |
1.4 正交法优化PCR | 第39-40页 |
2 实验结果 | 第40-44页 |
2.1 单一PCR最佳退火温度 | 第40-41页 |
2.2 四重PCR最佳引物比例 | 第41-42页 |
2.3 四重PCR最佳退火温度 | 第42-43页 |
2.4 四重PCR最佳反应体系 | 第43-4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4-46页 |
第5章 四重PCR特异性、灵敏度验证 | 第46-51页 |
1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1.1 四重PCR特异性验证 | 第46页 |
1.2 四重PCR灵敏度验证 | 第46-47页 |
1.3 四重RT-PCR灵敏度验证 | 第47页 |
2 实验结果 | 第47-49页 |
2.1 四重RT-PCR检测特异性验证 | 第47-48页 |
2.2 四重PCR检测灵敏度验证 | 第48页 |
2.3 四重RT-PCR检测灵敏度验证 | 第48-49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9-51页 |
第6章 野鸟中NDV、IBV、ALV和IBDV四重RT-PCR检测 | 第51-56页 |
1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1.1 鸟类解剖 | 第51页 |
1.2 RNA提取 | 第51页 |
1.3 四重RT-PCR检测 | 第51-52页 |
2 实验结果 | 第52-5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