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 1.1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0页 |
| 1.2 关键词解析 | 第10-11页 |
| 1.2.1 苍霞保护区 | 第10-11页 |
| 1.2.2 民居的营造 | 第11页 |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1.4.1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1.5 论文内容框架 | 第12-13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13页 |
| 第二章 苍霞保护区及当地民居概述 | 第13-37页 |
| 2.1 自然地理 | 第13-15页 |
| 2.2 历史沿革 | 第15-18页 |
| 2.3 改革整顿 | 第18-19页 |
| 2.4 社会与文化背景 | 第19页 |
| 2.5 街巷空间 | 第19-22页 |
| 2.6 苍霞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 第22页 |
| 2.7 苍霞项目简介 | 第22-27页 |
| 2.8 民居概述及分类 | 第27-37页 |
| 2.8.1 民居现状综述 | 第27-28页 |
| 2.8.2 民居的分类 | 第28-36页 |
| 2.8.3 民居的建造及因地制宜 | 第36-37页 |
| 2.9 本章小结 | 第37页 |
| 第三章 院落空间营造体系 | 第37-48页 |
| 3.1 空间形态分类 | 第37-43页 |
| 3.2 空间格局特点 | 第43-45页 |
| 3.2.1 纵向布局 | 第43-44页 |
| 3.2.2 中轴对称 | 第44页 |
| 3.2.3 以厅为核心 | 第44页 |
| 3.2.4 厅、廊贯穿全宅 | 第44-45页 |
| 3.3 平面类型研究 | 第45-4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8页 |
| 第四章 木作营造体系 | 第48-71页 |
| 4.1 木作类型 | 第48-56页 |
| 4.1.1 穿斗基本式及建造方式 | 第48-54页 |
| 4.1.2 插梁插额式 | 第54-55页 |
| 4.1.3 加柱式 | 第55-56页 |
| 4.2 大木作 | 第56-62页 |
| 4.2.1 柱 | 第56-58页 |
| 4.2.2 斗栱 | 第58-59页 |
| 4.2.3 出檐 | 第59-62页 |
| 4.2.4 插梁插额 | 第62页 |
| 4.3 小木作 | 第62-71页 |
| 4.3.1 门窗 | 第62-65页 |
| 4.3.2 栏杆 | 第65-67页 |
| 4.3.3 隔墙 | 第67-68页 |
| 4.3.4 木雕 | 第68-7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1页 |
| 第五章 砖石营造体系 | 第71-84页 |
| 5.1 铺地 | 第71-72页 |
| 5.2 柱础 | 第72-73页 |
| 5.3 风火墙 | 第73-80页 |
| 5.3.1 风火墙的起源 | 第73-74页 |
| 5.3.2 风火墙的种类 | 第74-75页 |
| 5.3.3 风火墙的功能 | 第75-76页 |
| 5.3.4 与徽派建筑马头墙的类比 | 第76-79页 |
| 5.3.5 风火墙与五行 | 第79-80页 |
| 5.4 砖雕 | 第80-83页 |
| 5.4.1 清水砖装饰的门和窗 | 第81-82页 |
| 5.4.2 丰富而细腻的砖石砌筑方试 | 第82-83页 |
| 5.5 瓦 | 第83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六章 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的苍霞民居木构架真实还原再现 | 第84-108页 |
| 6.1 研究个案:倚霞弄13号 | 第84-85页 |
| 6.2 还原方法与材料 | 第85-87页 |
| 6.3 民居主体构件描述与统计 | 第87-89页 |
| 6.4 构件的截面尺寸与数量 | 第89-90页 |
| 6.5 榫卯与构造节点 | 第90-107页 |
| 6.6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1页 |
| 7.1 平面特征及优势 | 第108页 |
| 7.2 木构件的特征及优势 | 第108页 |
| 7.3 大木结构的特征及优势 | 第108-109页 |
| 7.4 装饰特点 | 第109-110页 |
| 7.5 建筑价值分析 | 第110页 |
| 7.5.1 历史价值 | 第110页 |
| 7.5.2 科学、艺术价值 | 第110页 |
| 7.6 展望 | 第110-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2页 |
| 附录A 图表目录 | 第112-116页 |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6-117页 |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