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Fe,Ni置换型方钴矿热电材料高温高压制备及性能研究

内容提要第4-5页
中文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4页
    1.1 热电材料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热电材料的发展简史第15-18页
    1.3 热电效应第18-23页
        1.3.1 Seebeck效应与热电发电装置第18-20页
        1.3.2 Peltier效应与热电制冷装置第20-23页
        1.3.3 Thomson效应第23页
    1.4 影响热电材料性能的主要参数第23-26页
        1.4.1 Seebeck系数第24页
        1.4.2 电导率第24-25页
        1.4.3 热导率第25-26页
    1.5 几种主要热电材料体系的研究近况第26-29页
        1.5.1 低温区:Bi_2Te_3基-热电材料第26-27页
        1.5.2 中温区:PbTe基-热电材料第27-28页
        1.5.3 高温区:金属氧化物热电材料第28-29页
        1.5.4 中温区:CoSb_3基热电材料第29页
    1.6 CoSb_3基热电材料的结构组成第29-30页
    1.7 优化CoSb_3基热电材料性能的途径第30-32页
    1.8 论文选题和研究的意义第32页
    1.9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第二章 热电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高压制备实验方法第34-40页
    2.1 高温高压制备方法第35-38页
        2.1.1 实验装置简介第35页
        2.1.2 设备的标定与调控第35-38页
    2.2 高温高压法制备热电材料第38-40页
        2.2.1 原料第38页
        2.2.2 样品组装第38-39页
        2.2.3 样品的制备过程第39-40页
第三章 热电材料的测量方法第40-45页
    3.1 室温下电学性能的测试第40-43页
        3.1.1 Seebeck系数的测量第40-41页
        3.1.2 电阻率的测量第41-43页
    3.2 室温以上电学性质的测试第43-44页
    3.3 室温以上热学性质的测试第44-45页
第四章 Ni单元素置换型CoSb_3的高温高压制备和热电输运性能研究第45-57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样品的制备第45页
    4.3 对样品制备时间的探究第45-48页
        4.3.1 样品不同制备时间XRD射线衍射分析第45-46页
        4.3.2 不同时间下样品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片和能谱的分析第46-48页
    4.4 合成压力对样品Ni_xCo_(4-x)Sb_(12)电学输运性能的影响第48-53页
        4.4.1 X射线衍射分析第48-49页
        4.4.2 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第49-50页
        4.4.3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图片分析第50-51页
        4.4.4 合成压力对样品Ni_xCo_(4-x)Sb_(12)的Seebeck系数的影响第51-52页
        4.4.5 合成压力对样品Ni_xCo_(4-x)Sb_(12)电阻率的影响第52-53页
        4.4.6 合成压力对样品Ni_xCo_(4-x)Sb_(12)功率因子的影响第53页
    4.5 高温高压方法制备出的Ni_(0.15)Co_(3.85)Sb_(12)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热电性能第53-55页
    4.6 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Fe,Ni双元素置换型CoSb_3的高温高压制备和热电输运性能研究第57-68页
    5.1 引言第57页
    5.2 样品的制备第57-58页
    5.3 X射线衍射分析第58-59页
    5.4 场发射扫描电镜的分析第59-60页
    5.5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分析第60-61页
    5.6 不同压力制备出的Fe_yNi_(0.15)Co_(3.85-y)Sb_(12)热电材料的电学性质第61-64页
        5.6.1 合成压力对样品Fe_yNi_(0.15)Co_(3.85-y)Sb_(12)Seebeck系数的影响第61-62页
        5.6.2 合成压力对样品Fe_yNi_(0.15)Co_(3.85-y)Sb_(12)电阻率的影响第62-63页
        5.6.3 合成压力对样品Fe_yNi_(0.15)Co_(3.85-y)Sb_(12)功率因子的影响第63-64页
    5.7 高温高压方法制备出的Fe_(0.2)Ni_(0.15)Co_(3.65)Sb_(12)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热电性能性能第64-66页
    5.8 小结第66-6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1页
    6.1 结论第68-69页
    6.2 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作者简介第76-7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7-79页
致谢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OPRM1基因多态性对宫颈癌术后舒芬太尼消耗量的影响
下一篇:胫骨近端发育不良对CPT术后预后影响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