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蜜茱萸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 第14-25页 |
·蜜茱萸属植物学研究 | 第14页 |
·蜜茱萸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成分研究概况 | 第14-23页 |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4-16页 |
·苯乙酮类化合物 | 第16-21页 |
·生物碱类化合物 | 第21-22页 |
·香豆素类化合物 | 第22-23页 |
·蜜茱萸属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 第23-24页 |
·蜜茱萸属文献研究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三桠苦的研究概况 | 第25-43页 |
·三桠苦的植物学研究 | 第25-26页 |
·植物形态 | 第25-26页 |
·生药学研究 | 第26页 |
·性状鉴别 | 第26页 |
·显微鉴别 | 第26页 |
·三桠苦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26-37页 |
·挥发油 | 第26-29页 |
·色烯 | 第29-33页 |
·生物碱 | 第33-34页 |
·黄酮 | 第34-36页 |
·其它 | 第36-37页 |
·三桠苦的药理药效活性研究 | 第37-41页 |
·三桠苦的药理药效活性研究 | 第37-38页 |
·三桠苦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38-39页 |
·三桠苦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39-40页 |
·三桠苦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第40-41页 |
·三桠苦的临床应用 | 第41-42页 |
·三桠苦研究文献小结及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42-43页 |
·三桠苦研究文献小结 | 第42页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三桠苦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43-84页 |
·化学成分研究结果概述 | 第43-47页 |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47-73页 |
·化合物1 | 第47-50页 |
·化合物2 | 第50-52页 |
·化合物3 | 第52-54页 |
·化合物4 | 第54-56页 |
·化合物5 | 第56-57页 |
·化合物6 | 第57-58页 |
·化合物7 | 第58-60页 |
·化合物8 | 第60-61页 |
·化合物9 | 第61-63页 |
·化合物10 | 第63-64页 |
·化合物11 | 第64-66页 |
·化合物12 | 第66-67页 |
·化合物13 | 第67-68页 |
·化合物14 | 第68-69页 |
·化合物15 | 第69-70页 |
·化合物16 | 第70-71页 |
·化合物17 | 第71-72页 |
·化合物18 | 第72-73页 |
·化合物19 | 第73页 |
·实验部分 | 第73-81页 |
·实验材料 | 第73页 |
·提取分离 | 第73-77页 |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 第77-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第四章 体外的抑制一氧化氮(NO)生物活性筛选 | 第84-8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4-85页 |
·材料 | 第84页 |
·试剂 | 第84页 |
·主要仪器 | 第84页 |
·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抑制活性实验原理#72 | 第84-85页 |
·药物配制 | 第85页 |
·细胞培养与NO含量测定 | 第85页 |
·结果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五章 三桠苦叶的指纹图谱研究 | 第88-111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88页 |
·仪器 | 第88页 |
·试剂 | 第88页 |
·对照品 | 第88页 |
·药材 | 第88页 |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88-90页 |
·提取工艺的考察优化 | 第88页 |
·流动相及洗脱方式的考察优化 | 第88页 |
·检测波长选择 | 第88-89页 |
·色谱条件 | 第89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89-90页 |
·三桠苦指纹图谱研究 | 第90-110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90页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90页 |
·主要色谱峰的鉴定 | 第90页 |
·共有指纹峰的标定 | 第90-91页 |
·共有指纹峰的相对峰面积 | 第91页 |
·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和计算 | 第91-103页 |
·不同产地三桠苦指纹图谱的分析 | 第103页 |
·主成份分析及聚类分析 | 第103-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结语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9页 |
附录 | 第119-167页 |
附录1:英文缩略语 | 第119-121页 |
附录2: 附图 | 第121-167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