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环境响应性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表征及应用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64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纳米药物载体第12-14页
        1.2.1 纳米药物载体的特点第12-13页
        1.2.2 纳米药物载体的分类第13-14页
    1.3 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第14-22页
        1.3.1 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的特点第14页
        1.3.2 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的分类与制备第14-22页
            1.3.2.1 树状状聚合物第15-16页
            1.3.2.2 胶束第16-17页
            1.3.2.3 聚合物纳米粒子第17-19页
            1.3.2.4 聚合物纳米凝胶第19-22页
    1.4 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第22-48页
        1.4.1 肿瘤组织特点简介第22-26页
            1.4.1.1 肿瘤组织的生长特点第22-23页
            1.4.1.2 增强渗透和保留效应(EPR)第23-24页
            1.4.1.3 弱酸性细胞环境第24-25页
            1.4.1.4 原性细胞环境第25-26页
            1.4.1.5 肿瘤内部温度升高第26页
        1.4.2 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用于肿瘤治疗第26-29页
            1.4.2.1 粒子尺寸第27页
            1.4.2.2 粒子形状第27-28页
            1.4.2.3 粒子表面PEG化第28页
            1.4.2.4 粒子表面电荷第28页
            1.4.2.5 粒子表面修饰靶向配体第28-29页
        1.4.3 环境响应性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第29-48页
            1.4.3.1 温度响应性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第29-32页
            1.4.3.2 pH响应性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第32-39页
            1.4.3.3 还原响应性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第39-45页
            1.4.3.4 多重响应性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第45-48页
    1.5 本论文的选题与设计思路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64页
第二章 酸降解聚缩酮纳米粒子载药体系的研究第64-90页
    2.1 前言第64-66页
    2.2 实验部分第66-70页
        2.2.1 试剂与材料第66页
        2.2.2 聚缩酮(polyketal)的合成第66-67页
        2.2.3 聚缩酮PK3的水解第67页
        2.2.4 聚缩酮PK3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第67-68页
            2.2.4.1 DOX@PK3纳米粒子的制备第67-68页
            2.2.4.2 PTX@PK3纳米粒子的制备第68页
        2.2.5 载药率和包封率的测定第68页
            2.2.5.1 DOX@PK3纳米粒子第68页
            2.2.5.2 PTX@PK3纳米粒子第68页
        2.2.6 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第68-69页
            2.2.6.1 DOX@PK3纳米粒子第68-69页
            2.2.6.2 PTX@PK3纳米粒子第69页
        2.2.7 细胞毒性实验第69-70页
        2.2.8 仪器与表征第7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70-84页
        2.3.1 聚缩酮纳米粒子载药体系的设计思路第70-71页
        2.3.2 聚缩酮的合成与表征第71-75页
            2.3.2.1 聚缩酮PCADK第71-73页
            2.3.2.2 聚缩酮PK3第73-75页
        2.3.3 聚缩酮PK3的水解第75-76页
        2.3.4 聚缩酮PK3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第76-81页
            2.3.4.1 DOX@PK3纳米粒子第76-79页
            2.3.4.2 PTX@PK3纳米粒子第79-81页
        2.3.5 体外药物释放第81-83页
        2.3.6 体外细胞毒性分析第83-84页
    2.4 小结第84页
    参考文献第84-90页
第三章 基于PVCL的可还原降解纳米凝胶载药体系的研究第90-126页
    3.1 前言第90-91页
    3.2 实验部分第91-95页
        3.2.1 试剂和材料第91-92页
        3.2.2 P(VCL-s-s-MAA)和P(VCL-s-s-MAA)-PEG纳米凝胶的制备第92页
            3.2.2.1 P(VCL-s-s-MAA)纳米凝胶的制备第92页
            3.2.2.2 P(VCL-s-s-MAA)-PEG纳米凝胶的制备第92页
        3.2.3 纳米凝胶的还原降解实验第92-93页
        3.2.4 FITC标记的P(VCL-s-s-MAA)-PEG纳米凝胶的合成第93页
        3.2.5 纳米凝胶的载药与释药实验第93-94页
            3.2.5.1 药物的负载第93页
            3.2.5.2 药物的释放第93-94页
        3.2.6 体外细胞实验第94页
        3.2.7 仪器与表征第94-9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95-120页
        3.3.1 P(VCL-s-s-MAA)-PEG纳米凝胶载药体系的设计思路第95-96页
        3.3.2 纳米凝胶的制备第96-101页
        3.3.3 纳米凝胶的温度/pH响应性第101-107页
        3.3.4 纳米凝胶的稳定性第107-108页
        3.3.5 纳米凝胶的还原降解性第108-113页
        3.3.6 纳米凝胶的载药与释药第113-115页
        3.3.7 体外细胞毒性评价第115-120页
    3.4 小结第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6页
第四章 基于PVCL的酸降解纳米凝胶载药体系的研究第126-155页
    4.1 前言第126-128页
    4.2 实验部分第128-132页
        4.2.1 试剂和材料第128页
        4.2.2 缩酮交联剂DMAEP的合成与水解第128-129页
        4.2.3 N-(2-羟丙基)甲基丙烯酰胺(HPMA)的合成第129-130页
        4.2.4 纳米凝胶的制备第130页
        4.2.5 纳米凝胶的酸降解实验第130-131页
        4.2.6 纳米凝胶的载药与释药实验第131页
            4.2.6.1 药物的负载第131页
            4.2.6.2 药物的释放第131页
        4.2.7 体外细胞实验第131-132页
        4.2.8 仪器与表征第13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32-150页
        4.3.1 基于PVCL的酸降解纳米凝胶药物载体的设计思路第132-133页
        4.3.2 交联剂DMAEP的合成与水解第133-136页
        4.3.3 N-2-羟丙基甲基丙烯酰胺(HPMA)单体的合成第136页
        4.3.4 纳米凝胶的制备第136-140页
        4.3.5 纳米凝胶的温度响应性第140-141页
        4.3.6 纳米凝胶的酸降解性第141-145页
        4.3.7 纳米凝胶的载药与释药第145-147页
        4.3.8 体外细胞毒性评价第147-150页
    4.4 小结第150-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55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155-15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157-158页
简历第158-159页
致谢第159-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花米草入侵盐沼中芦苇顶枯病的发生机制及生态后果
下一篇:韩国语助词ga和neun的分布计量及替换分析--认知语言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