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监管理论:金融监管主体角色定位的理论分析
前言 | 第8-37页 |
一、选题的由来 | 第8-16页 |
二、相关理论综述 | 第16-28页 |
三、金融监管理论研究现状 | 第28-31页 |
四、本文的主要创新 | 第31-34页 |
五、研究方法与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34-37页 |
第一章 关联方监管导致金融监管失灵加重 | 第37-65页 |
第一节 关联方监管的表现及问题 | 第37-47页 |
一、关联方监管的含义及原因 | 第37-41页 |
二、关联方监管的表现及问题 | 第41-47页 |
第二节 关联方监管的由来、发展及其归宿 | 第47-65页 |
一、关联方监管的由来 | 第47-52页 |
二、关联方监管的本质分析 | 第52-57页 |
三、出路或归宿:第三方监管体制 | 第57-65页 |
第二章 第三方监管是金融业竞争发展的必要条件 | 第65-116页 |
第一节 第三方监管理论框架 | 第65-77页 |
一、第三方监管溯源及其发展 | 第65-68页 |
二、第三方监管的内涵与外延 | 第68-70页 |
三、第三方监管运行系统 | 第70-71页 |
四、第三方监管的原则 | 第71-74页 |
五、第三方监管有效性的内容体系及其方式 | 第74-75页 |
六、第三方监管的完善与发展 | 第75-77页 |
第二节 第四方监管:第三方监管效率的保证 | 第77-96页 |
一、创新恐惧现象 | 第77-80页 |
二、第四方监管的原因 | 第80-84页 |
三、第四方监管及其内容与方式 | 第84-90页 |
四、我国第四方监管的争论与建议 | 第90-96页 |
第三节 第三方监管与金融业竞争 | 第96-116页 |
一、第三方监管能够有效保证金融业的有序竞争 | 第96-99页 |
二、金融业垄断性越强,越需要第三方监管 | 第99-108页 |
三、第三方监管是金融业有效竞争的前提条件 | 第108-116页 |
第三章 金融监管主体的变迁 | 第116-154页 |
第一节 西方第三方监管的实践 | 第116-135页 |
一、金融监管主体设置模式 | 第116-118页 |
二、监管机构(主体)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 第118-126页 |
三、监管目标的稳定性 | 第126-127页 |
四、国有金融的数量、质量与规模、地位 | 第127-131页 |
五、以民间金融为主体 | 第131-135页 |
第二节 我国第三方监管取向的改革 | 第135-154页 |
一、监管机构(主体)的改革 | 第136-140页 |
二、国有金融的规模、比重在减少 | 第140-154页 |
第四章 我国第三方监管的模式比较与路径安排 | 第154-186页 |
第一节 我国第三方监管模式的比较选择 | 第154-176页 |
一、监管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分析 | 第154-157页 |
二、监管机构为政府部门的必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157-160页 |
三、监管机构为非政府部门的依据及其必要性 | 第160-163页 |
四、监管机构为混合部门:半政府、半民间性质 | 第163-167页 |
五、第三方监管的具体实践模式 | 第167-172页 |
六、第三方监管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发展 | 第172-176页 |
第二节 建立我国第三方监管制度的路径安排 | 第176-186页 |
一、基础路径 | 第177-180页 |
二、制度(产权)路径 | 第180-183页 |
三、技术路径 | 第183-186页 |
结论 | 第186-18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8-20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201-202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202-205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