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

论近代江南烈女现象的存在环境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9页
    一、选题价值第10页
    二、学术史回顾第10-16页
    三、概念界定第16-17页
    四、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第17-18页
    五、创新与不足第18-19页
第一章 近代江南烈女现象的基本特征第19-34页
    第一节 节烈意义的多重内涵第19-23页
        一、殉夫烈女第19-20页
        二、全贞烈女第20-21页
        三、孝奉烈女第21-23页
    第二节 不同阶层的选择第23-26页
        一、诗礼之家的烈女第23-24页
        二、平民之家的烈女第24-26页
    第三节 观念变迁与烈女现象的空间差异第26-31页
        一、乡居社会的烈女现象第26-28页
        二、江南市民的烈女观念——以近代上海为例第28-31页
    第四节 观念变迁与烈女现象的时代差异第31-34页
        一、新文化运动前的社会烈女观第31-32页
        二、新文化运动后社会烈女观的变化第32-34页
第二章 烈女现象存在的家族环境第34-50页
    第一节 传统的家庭教育第34-39页
        一、儒家伦理教育的熏染第34-37页
        二、先辈节烈之举的感召第37-39页
    第二节 家族关系的影响第39-45页
        一、夫妻感情的笃厚第39-42页
        二、女子的无所依靠第42-43页
        三、女子不堪逼醮第43-45页
    第三节 家族力量的影响第45-50页
        一、家族对烈女身后之事的承担第45-47页
        二、家族势力对烈女事迹的重视第47-50页
第三章 烈女现象存在的社会环境第50-65页
    第一节 民众社会的传统氛围第50-54页
        一、普通民众对于烈女的传统态度第50-52页
        二、民众社会对烈女的纪念第52-54页
    第二节 知识精英对节烈观的鼓吹第54-60页
        一、“从一而终”的观念延续第54-56页
        二、“节烈救世”的观念鼓吹第56-58页
        三、女性殉节的社会意义第58-60页
    第三节 近代知识精英对烈女现象的批判第60-65页
        一、反对传统女性观第60-61页
        二、批判传统贞节观第61-65页
第四章 烈女现象存在的政治环境第65-80页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作用第65-75页
        一、地方官员的大力提倡第65-68页
        二、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第68-75页
    第二节 战争环境中的烈女:以太平天国时期为中心第75-80页
        一、数目庞大的殉难烈女第75-77页
        二、力保贞节的烈女第77-80页
结论第80-83页
参考文献第83-91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91-92页
后记第92-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流动人口参加医疗保险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一种基于H.264的视频加密算法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