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通航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 第13-14页 |
1.1.2“旅游+”新时代的到来 | 第14页 |
1.1.3 通航产业与旅游业的关系研究有待加强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22页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 | 第22-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3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5-31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25-27页 |
2.1.1 通用航空 | 第25-26页 |
2.1.2 通用航空产业 | 第26-27页 |
2.1.3 旅游目的地 | 第27页 |
2.1.4 旅游目的地系统 | 第2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2.2.1 耦合协调理论 | 第27-28页 |
2.2.2 系统论 | 第28-29页 |
2.2.3 协同论 | 第29页 |
2.2.4 和谐发展论 | 第29-31页 |
3 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的耦合发展概述 | 第31-39页 |
3.1 国内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的耦合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3.1.1 国内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的耦合发展优势 | 第31-32页 |
3.1.2 国内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耦合发展存在问题 | 第32页 |
3.2 部分国家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的耦合发展现状 | 第32-35页 |
3.2.1 美国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耦合发展现状 | 第33-34页 |
3.2.2 巴西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耦合发展现状 | 第34-35页 |
3.2.3 澳大利亚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耦合发展现状 | 第35页 |
3.3 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的耦合发展方式 | 第35-39页 |
3.3.1 旅游资源部门为主导的发展方式 | 第36页 |
3.3.2 通航产业部门推动的发展方式 | 第36-37页 |
3.3.3 依靠通航企业的发展方式 | 第37-38页 |
3.3.4 多元复合型的发展方式 | 第38-39页 |
4 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的耦合机制及产品类型 | 第39-45页 |
4.1 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的耦合机制分析 | 第39-42页 |
4.1.1 耦合的重要基础—较高的关联性 | 第39-40页 |
4.1.2 耦合的拉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 | 第40页 |
4.1.3 耦合的推动力—产业供给的变化 | 第40-41页 |
4.1.4 耦合的支持力—外部环境的变化 | 第41-42页 |
4.2 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的耦合产品类型 | 第42-45页 |
4.2.1 空中观光游 | 第42-43页 |
4.2.2 娱乐飞行游 | 第43-44页 |
4.2.3 组合产品 | 第44-45页 |
5 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耦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 | 第45-56页 |
5.1 通航产业和旅游目的地系统耦合评价模型构建 | 第45-49页 |
5.1.1 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45-47页 |
5.1.2 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 第47页 |
5.1.3 同步性模型 | 第47-49页 |
5.2 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的耦合评价要素 | 第49-51页 |
5.2.1 通航产业发展系统耦合评价要素 | 第49-50页 |
5.2.2 旅游目的地系统耦合评价要素 | 第50页 |
5.2.3 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耦合要素关联性分析 | 第50-51页 |
5.3 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 第51-54页 |
5.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51-53页 |
5.3.2 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耦合评价指标 | 第53-54页 |
5.4 指标权重测度方法—熵值法 | 第54-56页 |
6 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的耦合协调实证研究 | 第56-75页 |
6.1 研究区概况 | 第56-59页 |
6.1.1 安阳通航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 第56-58页 |
6.1.2 安阳旅游发展情况分析 | 第58-59页 |
6.2 指标数据的收集与权重处理 | 第59-61页 |
6.2.1 指标数据的收集 | 第59页 |
6.2.2 指标权重的处理 | 第59-61页 |
6.3 安阳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耦合协调分析 | 第61-64页 |
6.3.1 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 第62-64页 |
6.3.2 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系统耦合协调历时性分析 | 第64页 |
6.4 安阳通航产业与旅游目的地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分析 | 第64-70页 |
6.4.1 通航产业与社会经济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分析 | 第66-67页 |
6.4.2 通航产业与旅游服务设施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分析 | 第67-68页 |
6.4.3 通航产业与交通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分析 | 第68-69页 |
6.4.4 通航产业与旅游资源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分析 | 第69-70页 |
6.5 耦合协调关系提升策略及建议 | 第70-75页 |
6.5.1 加快通航产业发展 | 第70-72页 |
6.5.2 大力开发通航旅游资源,宣传通航旅游活动 | 第72-73页 |
6.5.3 制定科学的通航旅游发展规划 | 第73页 |
6.5.4 宣传飞行知识,保障通航旅游安全 | 第73-75页 |
7 结论 | 第75-79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5-77页 |
7.2 创新之处 | 第77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7-79页 |
7.3.1 研究不足 | 第77-78页 |
7.3.2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