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地面沉降论文

基于InSAR时序分析技术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及典型影响因子分析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第9-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选题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第12-19页
        1.2.1 InSAR技术研究概况第12-16页
        1.2.2 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第19-21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9页
        1.3.2 创新点第19-21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1-34页
    2.1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及演化第22-24页
        2.1.1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结构第22页
        2.1.2 河道及海岸带变迁第22-24页
    2.2 地形地貌第24-25页
    2.3 地质背景第25-27页
    2.4 地层特征第27-29页
    2.5 矿产资源第29-32页
    2.6 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特征第32-34页
第三章 InSAR基本原理及技术问题第34-50页
    3.1 InSAR技术基本原理第34-36页
    3.2 D-InSAR技术基本原理第36-38页
        3.2.1 D-InSAR技术原理第36页
        3.2.2 D-InSAR技术的局限性第36-37页
        3.2.3 D-InSAR数据处理流程第37-38页
    3.3 InSAR时序分析技术基本原理及数据处理流程第38-44页
        3.3.1 PS InSAR技术原理及数据处理第38-41页
        3.3.2 SBAS技术基本原理及数据处理流程第41-44页
    3.4 技术问题研究第44-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现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第50-74页
    4.1 D-InSAR技术监测现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第50-53页
        4.1.1 数据与处理第50-52页
        4.1.2 监测结果分析第52页
        4.1.3 分析与结论第52-53页
    4.2 PS InSAR技术监测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第53-60页
        4.2.1 数据与处理第53-55页
        4.2.2 监测结果分析第55-59页
        4.2.3 可靠性验证第59-60页
        4.2.4 分析与结论第60页
    4.3 SBAS InSAR时序分析技术监测现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第60-68页
        4.3.1 数据和处理第61-63页
        4.3.2 监测结果分析第63-66页
        4.3.3 可靠性验证第66-68页
        4.3.4 分析与结论第68页
    4.4 PS InSAR与SBAS InSAR精度对比分析第68-72页
    4.5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五章 典型影响因子分析第74-86页
    5.1 石油开采的影响第75-78页
    5.2 沉积物固结压实第78-80页
    5.3 地表载荷增加第80-83页
        5.3.1 城镇建设第80-81页
        5.3.2 堤坝修建第81-83页
    5.4 地下水抽取的影响第83-85页
    5.5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6-89页
    6.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第86-88页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7页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稀土离子掺杂TiO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下一篇:均三嗪桥连阶梯式能级有机光电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