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光电池论文--太阳能电池论文

稀土离子掺杂TiO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3页
    引言第10-11页
    1.1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第11-14页
        1.1.1 硅基太阳能电池第11-12页
        1.1.2 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第12-13页
        1.1.3 有机物太阳能电池第13页
        1.1.4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第13-14页
        1.1.5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第14页
    1.2 染料敏化太阳能的研究进展第14-17页
        1.2.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进展第14页
        1.2.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第14-16页
        1.2.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参数第16-17页
    1.3 光阳极纳米TiO_2半导体膜的掺杂与表面修饰第17-20页
        1.3.1 纳米TiO_2光阳极的元素掺杂第18-20页
    1.4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第20-21页
    1.5 研究的思路和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Sm掺杂TiO_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于DSSC的研究第23-39页
    引言第23页
    2.1 实验部分第23-28页
        2.1.1 主要原料,试剂及实验仪器第23-25页
        2.1.2 稀土元素Sm掺杂纳米颗粒材料的制备第25-28页
    2.2 TiO_2的表征和电池性能的测试第28-29页
        2.2.1 TiO_2纳米颗粒的表征第28页
        2.2.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测试第28-2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9-37页
        2.3.1 Sm/TiO_2纳米粒子的物理性质测试第29-31页
        2.3.2 Sm/TiO_2光阳极的电化学性质测试第31-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La掺杂T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的研究第39-48页
    引言第39页
    3.1 实验部分第39-40页
        3.1.1 主要原料、试剂及实验仪器第39-40页
        3.1.2 稀土元素La掺杂纳米颗粒材料的制备第40页
        3.1.3 电池的组装第40页
    3.2 TiO_2的表征和电池性能的测试第40-41页
        3.2.1 TiO_2纳米颗粒的表征第40页
        3.2.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测试第40-4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1-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Ce掺杂T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的研究第48-56页
    前言第48页
    4.1 实验部分第48-49页
        4.1.1 主要原料,试剂及实验仪器第48页
        4.1.2 稀土元素Ce掺杂纳米颗粒材料的制备第48-49页
        4.1.3 电池的组装第49页
    4.2 TiO_2的表征和电池性能的测试第49-50页
        4.2.1 TiO_2纳米颗粒的表征第49页
        4.2.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测试第49-5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0-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Sm掺杂介孔TiO_2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的研究第56-66页
    前言第56页
    5.1 实验部分第56-58页
        5.1.1 主要原料,试剂及实验仪器第56-57页
        5.1.2 稀土元素Sm掺杂纳米颗粒材料的制备第57页
        5.1.3 电池的组装第57-58页
    5.2 TiO_2的表征和电池性能的测试第58页
        5.2.1 TiO_2纳米颗粒的表征第58页
        5.2.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测试第58页
    5.3 结果和讨论第58-64页
    5.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六章 Y掺杂TiO_2介孔微球的制备第66-70页
    前言第66页
    6.1 实验部分第66-67页
        6.1.1 主要原料,试剂及实验仪器第66页
        6.1.2 稀土元素Y掺杂纳米颗粒材料的制备第66-67页
    6.2 Y/ TiO_2纳米材料的表征第67页
        6.2.1 介空TiO_2纳米颗粒的表征第67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67-69页
    6.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7.1 论文结论第70-71页
    7.2 未来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9页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河三角洲ZK2孔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记录及全新世海侵期古气候研究
下一篇:基于InSAR时序分析技术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及典型影响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