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交矿区煤储层含气量及产能控制因素分析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0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3 研究现状及科学问题 | 第11-14页 |
| 1.3.1 煤储层含气量确定方法 | 第11-12页 |
| 1.3.2 煤储层含气量控制因素 | 第12-13页 |
| 1.3.3 煤层气井产能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15-16页 |
| 第2章 古交矿区地质概况 | 第16-24页 |
| 2.1 研究区位置及交通概况 | 第16-17页 |
| 2.2 自然地理及煤炭资源勘探开发情况 | 第17页 |
| 2.3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17-19页 |
| 2.3.1 断裂构造特征 | 第18-19页 |
| 2.3.2 褶皱构造特征 | 第19页 |
| 2.4 研究区地层特征 | 第19-23页 |
| 2.4.1 研究区地层划分及特征 | 第19-21页 |
| 2.4.2 研究区煤层特征 | 第21-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煤储层含气量测井解释 | 第24-41页 |
| 3.1 煤储层测井解释 | 第24-26页 |
| 3.1.1 煤储层测井方法 | 第24-25页 |
| 3.1.2 煤储层测井解释特征 | 第25-26页 |
| 3.2 煤储层含气量测井解释方法 | 第26-28页 |
| 3.2.1 兰氏方程法 | 第26-27页 |
| 3.2.2 统计分析法 | 第27-28页 |
| 3.3 研究区含气量测井解释分析 | 第2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煤储层含气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 第41-52页 |
| 4.1 煤储层含气量特征 | 第41-44页 |
| 4.1.1 含气量平面分布特征 | 第41-43页 |
| 4.1.2 含气量纵向分布特征 | 第43-44页 |
| 4.2 煤储层含气量控制因素分析 | 第44-51页 |
| 4.2.1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及结果 | 第44-46页 |
| 4.2.2 构造特征及煤层埋深的控气作用 | 第46-48页 |
| 4.2.3 顶板性质的控气作用 | 第48-49页 |
| 4.2.4 煤岩学特征对含气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5章 煤层气井产能分析 | 第52-66页 |
| 5.1 煤层气井产能特点 | 第52-53页 |
| 5.2 煤层气井产能控制因素 | 第53-63页 |
| 5.2.1 地质条件对煤层气井产能的控制作用 | 第54-57页 |
| 5.2.2 压裂效果对煤层气井产能的控制作用 | 第57-61页 |
| 5.2.3 开发方式对煤层气井产能的控制作用 | 第61-63页 |
| 5.3 煤层气井开发建议 | 第63-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附录 | 第73页 |
| 一、作者简介 | 第73页 |
| 二、发表论文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