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伦理路径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引言 | 第10-17页 |
| (一)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1. 文献分析的方法 | 第15页 |
| 2. 比较的方法 | 第15页 |
| 3. 学科交叉的方法 | 第15页 |
|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5-17页 |
| 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页 |
| 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 一、乡村治理的含义以及伦理向度 | 第17-24页 |
| (一) 治理与社会治理 | 第17-18页 |
| 1. 治理 | 第17页 |
| 2. 社会治理 | 第17-18页 |
| (二) 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界定 | 第18页 |
| (三) 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伦理向度 | 第18-21页 |
| 1.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 第18-19页 |
| 2. 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 | 第19-20页 |
| 3. 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 | 第20页 |
| 4. 道义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 第20-21页 |
| (四) 伦理在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 第21-24页 |
|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 第21页 |
| 2. 提升乡民道德素质 | 第21-22页 |
| 3. 协调乡村各种社会关系 | 第22-23页 |
| 4. 维护乡村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 第23-24页 |
| 二、我国乡村基层社会伦理治理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4-34页 |
| (一) 乡村基层社会伦理治理面临的问题 | 第24-28页 |
| 1. 乡村社会伦理治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 第24页 |
| 2. 乡村社会伦理治理体系有待完备 | 第24-26页 |
| 3. 乡风有待进一步改善 | 第26-27页 |
| 4. 乡村社会伦理治理队伍有待加强 | 第27页 |
| 5. 乡民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 第27-28页 |
| (二) 乡村社会伦理治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8-34页 |
| 1. 历史文化的影响 | 第28-29页 |
| 2. 多元价值观冲击 | 第29页 |
| 3.乡村社会伦理治理主体角色错位 | 第29-31页 |
| 4.重经济发展轻道德教育的影响 | 第31-32页 |
| 5. 乡村治理中伦理规范建设滞后 | 第32-33页 |
| 6. 专门人才缺乏 | 第33-34页 |
| 三、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伦理路径 | 第34-46页 |
| (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 | 第34-35页 |
| (二) 加强道德教育,提高道德觉悟 | 第35-36页 |
| 1. 用先进的典型力量 | 第35页 |
| 2. 积极倡导社会主义公共道德建设 | 第35-36页 |
| (三) 加强治理中伦理道德规范的建设 | 第36-39页 |
| 1. 提高治理中个人的道德修养 | 第36-37页 |
| 2.完善治理中伦理的自律体系 | 第37-38页 |
| 3.提高治理中主体的责任感 | 第38页 |
| 4. 遵守公民参与治理实践的道德要求 | 第38-39页 |
| (四) 加强在伦理与制度的有机结合 | 第39-41页 |
| 1. 伦理与制度在内容上互相渗透 | 第39-40页 |
| 2. 伦理与制度在功能上相互凭借 | 第40-41页 |
| (五) 弘扬优秀的传统民风、民俗文化 | 第41-44页 |
| 1. 弘扬传统的民风 | 第41-43页 |
| 2. 弘扬民俗文化 | 第43-44页 |
| (六) 加强乡贤文化建设 | 第44-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参考书目 | 第49-51页 |
| 后记 | 第51-5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