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识别的航空器场面运行监视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10页 |
1.2 监视技术概述 | 第10-13页 |
1.2.1 场面监视技术 | 第10-11页 |
1.2.2 视频监视技术研究 | 第11-13页 |
1.3 基于视频信息的航空器场面监视技术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3.3 小结 | 第17页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场面运行目标检测跟踪理论及相关技术 | 第19-35页 |
2.1 概述 | 第19页 |
2.2 运动目标检测 | 第19-29页 |
2.2.1 光流及改进算法 | 第19-23页 |
2.2.2 帧差及改进算法 | 第23-26页 |
2.2.3 背景减法及改进算法 | 第26-28页 |
2.2.4 运动目标检测算法总结 | 第28-29页 |
2.3 背景图像重构 | 第29-30页 |
2.4 机场场面多目标跟踪 | 第30-34页 |
2.4.1 运动目标特征 | 第30-31页 |
2.4.2 特征匹配 | 第31-32页 |
2.4.3 运动目标轨迹提取 | 第32-33页 |
2.4.4 多目标跟踪实例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监视目标分割 | 第35-46页 |
3.1 概述 | 第35页 |
3.2 阈值分割 | 第35-40页 |
3.2.1 迭代阈值选择法 | 第35-36页 |
3.2.2 最小误差均方法 | 第36-37页 |
3.2.3 类间方差法 | 第37-39页 |
3.2.4 改进自适应阈值分割 | 第39-40页 |
3.3 形态学图像处理 | 第40-43页 |
3.3.1 腐蚀 | 第40-41页 |
3.3.2 膨胀 | 第41-42页 |
3.3.3 闭运算 | 第42-43页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3.4.1 阈值选取方法对比 | 第43-44页 |
3.4.2 抗噪性分析 | 第44页 |
3.4.3 分割效果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航空器起飞识别方法 | 第46-56页 |
4.1 概述 | 第46页 |
4.2 跑道监视区 | 第46-50页 |
4.2.1 摄像机光学成像模型 | 第46-48页 |
4.2.2 跑道监视区域模型 | 第48-50页 |
4.3 离场时刻识别模型 | 第50-53页 |
4.3.1 航空器由远及近离场模型 | 第50-52页 |
4.3.2 航空器由近及远离场模型 | 第52-53页 |
4.4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实例验证 | 第53-55页 |
4.4.1 视频监视区 | 第53页 |
4.4.2 算法验证 | 第53-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航空器着陆及风险识别方法 | 第56-68页 |
5.1 概述 | 第56页 |
5.2 航空器着陆判断模型 | 第56-62页 |
5.2.1 彩色空间模型 | 第56-59页 |
5.2.2 基于HVS彩色模型的跑道分割 | 第59-62页 |
5.3 航空器着陆风险识别 | 第62-65页 |
5.3.1 航空器落地判别方法 | 第62页 |
5.3.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航空器滑行模型 | 第62-64页 |
5.3.3 着陆弹跳识别方法 | 第64-65页 |
5.4 朝阳通航机场实例验证 | 第65-67页 |
5.4.1 摄像监视区域 | 第65页 |
5.4.2 算法验证 | 第65-67页 |
5.4.3 误差分析 | 第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