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5页 |
(五)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第16-24页 |
(一) 相关概念及其特征阐述 | 第16-18页 |
1. 新媒体的概念 | 第16-17页 |
2. 社会秩序的概念 | 第17-18页 |
3. 新媒体时代社会秩序概述 | 第18页 |
(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媒体问题的新思想新理念 | 第18-24页 |
1. 做好传统媒体的创新性转型至关重要 | 第20-21页 |
2. 牢牢把握新媒体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 第21-22页 |
3. 对网络安全的重视是确保新媒体时代社会秩序有序发展的关键 | 第22-24页 |
二、新媒体时代社会秩序面临的新形势 | 第24-34页 |
(一) 社会秩序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 第24-25页 |
1. 社会秩序的发展脉络 | 第24页 |
2. 新媒体时代社会秩序的特点 | 第24-25页 |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秩序与传统社会秩序的区别 | 第25-28页 |
(三) 新媒体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 第28-30页 |
1. 社会秩序重建中新媒体的优势 | 第28-29页 |
2. 社会秩序重建中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 第29-30页 |
(四) 新媒体对重建社会秩序的作用 | 第30-34页 |
1. 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功能 | 第31页 |
2. 政治和利益的参与表达功能 | 第31-32页 |
3. 权力监督和避免角色转变的功能 | 第32-33页 |
4. 降低行政成本和社会稳定的维护功能 | 第33-34页 |
三、新媒体时代社会秩序面临新的挑战 | 第34-37页 |
(一) 新媒体分散削弱的公共权利的权力 | 第34页 |
(二) 正常的社会秩序因网民表达不合理而受到影响 | 第34-35页 |
(三) 新媒体蝴蝶效应强化了民权的效度 | 第35页 |
(四) 网络公共事件呈现线下化趋势 | 第35-37页 |
四、新媒体时代社会秩序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一) 新媒体从业人员自我约束力欠佳 | 第37-38页 |
(二) 追求利益最大化使信任度降低 | 第38页 |
(三)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传播的信息失真 | 第38页 |
(四) 滥用新媒体自由行为引发个人隐私和安全问题 | 第38-40页 |
五、基于社会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完善新媒体时代社会秩序的途径及对策 | 第40-49页 |
(一) 新媒体引导宣传,健全舆论监控制度 | 第40-41页 |
1.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监控制度 | 第40-41页 |
2. 健全舆论传播制度 | 第41页 |
(二) 加强政府监督力度,转变社会治理路径 | 第41-44页 |
1. 当代社会管理理念的转变 | 第41-42页 |
2. 现代社会舆情管控的“刚柔相济” | 第42-43页 |
3. 单向监管到平等合作的治理方式转变 | 第43-44页 |
4. 主观专断到对话共识的治理模式转变 | 第44页 |
(三) 把握维护言论自由和维护社会秩序间界限 | 第44-45页 |
1. 主体自律是新媒体秩序的核心 | 第44页 |
2. 公民自我教育不可缺失 | 第44-45页 |
3. 规范道德体系 | 第45页 |
4. 重建社会新的评价体系 | 第45页 |
(四) 新媒体空间法治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法 | 第45-49页 |
1. 处理好网络秩序与公民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 | 第46页 |
2. 对滥用媒体自由行为的刑法规定的完备化 | 第46-47页 |
3. 目前必须维持抑制和谨慎的司法实务活动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