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筒式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温差发电系统简介 | 第11-12页 |
| ·特点 | 第11页 |
| ·分类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温差发电模块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温差发电转换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温差发电系统测试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温差电基本理论 | 第18-27页 |
| ·温差电效应 | 第18-20页 |
| ·塞贝克效应 | 第18-19页 |
| ·帕尔贴效应 | 第19页 |
| ·汤姆逊效应 | 第19页 |
| ·汤姆逊关系 | 第19-20页 |
| ·温差电材料性能评估准则 | 第20页 |
| ·温差发电原理 | 第20-26页 |
| ·基本理论框架 | 第20-22页 |
| ·温差电单偶输出功率 | 第22-23页 |
| ·温差电单偶转换效率 | 第23-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温差发电组件性能分析 | 第27-49页 |
| ·引言 | 第27页 |
| ·温差发电组件数学模型及性能分析 | 第27-33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7-29页 |
| ·基于MATLAB 的结构参数优化结果分析 | 第29-32页 |
| ·优化结果比较 | 第32-33页 |
| ·温差发电组件热、电、应力耦合的性能分析 | 第33-44页 |
| ·基于各项同性材料的分析 | 第33-39页 |
| ·建模及仿真结果分析 | 第33-36页 |
| ·结构参数对TEM 的发电性能影响分析 | 第36-38页 |
| ·结构参数对TEM 的热应力影响分析 | 第38-39页 |
| ·基于各项异性材料的分析 | 第39-44页 |
| ·建模及仿真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 ·结构参数对TEM 的发电性能影响分析 | 第41-43页 |
| ·结构参数对TEM 的热应力影响分析 | 第43-44页 |
| ·新结构尺寸的温差发电组件模型 | 第44页 |
| ·新结构尺寸的温差发电组件性能测试 | 第44-48页 |
| ·测试原理 | 第45-46页 |
| ·测试系统 | 第46-47页 |
| ·测试结果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圆筒式汽车尾气温差发电系统模型建立 | 第49-72页 |
| ·概述 | 第49页 |
| ·圆筒式温差发电系统结构方案 | 第49-52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2-55页 |
| ·模型的简化 | 第52-53页 |
| ·发电系统传热方程 | 第53-55页 |
| ·温差发电系统的性能分析 | 第55-69页 |
| ·各项参数引入 | 第56-65页 |
| ·发动机主要参数 | 第56页 |
| ·汽车尾气参数 | 第56-63页 |
| ·温差发电器结构参数 | 第63-65页 |
| ·模型计算及性能分析 | 第65-69页 |
| ·对流传热公式选择 | 第65-66页 |
| ·冷热端流体形态分析计算 | 第66-67页 |
| ·冷热端传热分析计算 | 第67-68页 |
| ·温差发电系统发电性能分析 | 第68-69页 |
| ·发动机冷却系的设计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五章 圆筒式温差发电器数值模拟 | 第72-82页 |
| ·引言 | 第72页 |
| ·温差发电器参数确定 | 第72-73页 |
| ·各材料物性参数确定 | 第72页 |
| ·流体相关参数计算 | 第72-73页 |
| ·FLUENT 近壁区使用k-ε模型的问题及对策 | 第73-75页 |
| ·建模及网格划分 | 第75-76页 |
| ·假设及边界条件 | 第76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6-81页 |
| ·排气管温度场分析 | 第76-77页 |
| ·热枕温度场分析 | 第77页 |
| ·温差发电组件热面温度场分析 | 第77-78页 |
| ·温差发电组件冷面温度场分析 | 第78-79页 |
| ·散热片温度场分析 | 第79页 |
| ·冷却水管道温度场分析 | 第79-80页 |
| ·结果分析 | 第80-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 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 展望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附件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