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 ·本文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冠形盖防锈概况 | 第11-13页 |
| ·冠形盖 | 第11-12页 |
| ·冠形盖的防锈 | 第12-13页 |
| ·金属材料表面保护方法概述 | 第13-14页 |
| ·防锈油概述 | 第14-16页 |
| ·国外防锈油的发展现状 | 第14页 |
| ·国内防锈油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防锈油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 ·防锈油的防锈作用机理 | 第16-18页 |
| ·防锈剂的防锈机理 | 第16-17页 |
| ·溶剂的作用 | 第17-18页 |
| ·溶剂 | 第18页 |
| ·防锈剂的发展状况 | 第18-22页 |
| ·防锈剂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聚硅氧烷的发展状况 | 第20-22页 |
| ·辅助添加剂的发展状况 | 第22-23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冠形盖切边聚硅氧烷防锈油膜的研制 | 第24-40页 |
| ·实验试剂、材料和仪器 | 第24-26页 |
|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6-27页 |
| ·油膜制备方法 | 第26页 |
| ·浸泡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 ·实验步骤 | 第27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7-39页 |
| ·聚硅氧烷的种类对防锈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27-29页 |
| ·二甲基硅油黏度对防锈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29-30页 |
| ·二甲基硅油剂量对防锈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30-31页 |
| ·辅助添加剂的种类对防锈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31-32页 |
| ·Span20 的剂量对防锈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32-33页 |
| ·固化温度对防锈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33-34页 |
| ·固化时间对防锈效果的影响研究 | 第34-35页 |
| ·正交试验 | 第35-39页 |
| ·本章小节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防锈油膜的结构表征 | 第40-56页 |
| ·基本知识 | 第40-43页 |
| ·红外光谱 | 第40-41页 |
| ·X 光电子能谱 | 第41页 |
| ·表面接触角 | 第41-43页 |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3-45页 |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 ·实验仪器 | 第43-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 ·防锈油的配制 | 第45页 |
| ·膜层制备方法 | 第45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54页 |
| ·防锈油膜膜层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5-48页 |
| ·防锈油膜的X 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48-51页 |
| ·防锈油膜膜层的表面接触角分析 | 第51-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防锈油膜的电化学性能探讨 | 第56-72页 |
| ·基本知识 | 第56-57页 |
| ·等效元件 | 第56-57页 |
| ·奈奎斯特(Nyquist)图和波特(Bode)图 | 第57页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7-60页 |
|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7-58页 |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58-60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70页 |
| ·开路电位 | 第60-61页 |
| ·交流阻抗图谱 | 第61-64页 |
| ·等效电路拟合 | 第64-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