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耕作方式对玉米田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9-10页
英文摘要第10-11页
前言第12-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7页
    1.1 我国玉米产业现状概述第14-15页
        1.1.1 玉米产量现状概述第14页
        1.1.2 农田土壤现状概述第14-15页
    1.2 保护性耕作对玉米田土壤质量的影响第15-20页
        1.2.1 保护性耕作的概念第16页
        1.2.2 深松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第16-18页
        1.2.3 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第18-20页
    1.3 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第20-26页
        1.3.1 土壤真菌多样性第21-22页
        1.3.2 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第22-23页
        1.3.3 土壤真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23-26页
    1.4 展望第26-27页
第二章 深松对玉米田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第27-41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7-30页
        2.1.1 土样来源第27页
        2.1.2 采样方法第27-28页
        2.1.3 试验设计第28页
        2.1.4 鉴定方法第28页
        2.1.5 培养基第28-29页
        2.1.6 计算公式第29-30页
        2.1.7 优势属及致病菌、非致病菌、有益菌划分原则第30页
        2.1.8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0页
    2.2 结论与分析第30-39页
        2.2.1 深松处理下玉米田土壤真菌种群组成第30-34页
        2.2.2 深松处理下玉米田土壤非致病菌、致病菌和有益菌的种群数量第34-38页
        2.2.3 深松处理下玉米田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第38-39页
            2.2.3.1 多样性指数分析第38-39页
            2.2.3.2 相似性指数分析第39页
    2.3 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秸秆还田对玉米田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第41-5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1-44页
        3.1.1 土样来源第41页
        3.1.2 采样方法第41-42页
        3.1.3 试验设计第42页
        3.1.4 鉴定方法第42页
        3.1.5 培养基第42-43页
        3.1.6 计算公式第43页
        3.1.7 优势属及致病菌、非致病菌、有益菌划分原则第43页
        3.1.8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43-44页
    3.2 结论与分析第44-51页
        3.2.1 秸秆还田处理下玉米田土壤真菌种群组成第44-47页
        3.2.2 秸秆还田处理下玉米田土壤非致病菌、致病菌和有益菌的种群数量第47-49页
        3.2.3 秸秆还田处理下玉米田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第49-51页
            3.2.3.1 多样性指数分析第49-50页
            3.2.3.2 相似性指数分析第50-51页
    3.3 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玉米田土壤可培养真菌常见属分类第52-6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2-53页
        4.1.1 土样来源第52页
        4.1.2 培养基第52页
        4.1.3 分离方法第52-53页
        4.1.4 真菌的纯化与鉴定第53页
        4.1.5 属级鉴定标准第53页
    4.2 土壤常见真菌属级鉴定结果第53-68页
        4.2.1 接合菌门第54-56页
        4.2.2 子囊菌门第56-57页
        4.2.3 无性型真菌第57-68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68-72页
    5.1 结论第68-69页
    5.2 讨论第69-72页
参考文献第72-90页
致谢第90-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服装公司库存管理改善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场认知方式及调节定向对网购决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