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欧洲哲学论文--法国哲学论文--二十世纪哲学论文--其他论文

德勒兹和加塔利微观权力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6-33页
第一章 德勒兹和加塔利微观权力思想的理论渊源第33-59页
    第一节 柏格森“绵延”思想的承继第34-37页
        一、绵延即差异第34-35页
        二、绵延差异与多元性第35-36页
        三、外在差异到自在差异第36-37页
    第二节 尼采“权力意志”思想的转译第37-43页
        一、后现代的身体转向第38-40页
        二、尼采的后现代身体观第40-41页
        三、“权力意志”与欲望第41-43页
    第三节 斯宾诺莎“情感”理论的延续第43-51页
        一、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第45-46页
        二、斯宾诺莎的身体观第46-50页
        三、斯宾诺莎的欲望观第50-51页
    第四节 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的重组第51-58页
        一、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第52-54页
        二、欲望自在的生产特性第54-56页
        三、欲望机器的生产过程第56-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二章 德勒兹和加塔利微观权力思想的的后现代哲学基础第59-82页
    第一节“差异”:以差异哲学对抗同一哲学第59-63页
        一、对传统“同一哲学”的拒斥第60-61页
        二、差异的本体论第61-63页
    第二节“块茎”:以块茎思维对抗树状思维第63-72页
        一、对传统树状思维的批判第63-65页
        二、“块茎”的特征及构成第65-72页
    第三节“游牧”:以游牧思想对抗独断思想第72-75页
        一、游牧与游牧思想第72-73页
        二、对国家式独断思想的批判第73-75页
    第四节“生成”:以少数主义对抗多数主义第75-80页
        一、“生成”的含义第76-79页
        二、“生成”的政治性第79-80页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三章 德勒兹和加塔利微观权力思想的致思理路第82-104页
    第一节“欲望”的历史叙事第82-87页
        一、传统欲望观的脉络回顾第82-83页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第83-84页
        三、拉康的“语言”欲望观第84-87页
    第二节 唯物主义欲望观的转向第87-91页
        一、“欲望”理论思考的合流第87-89页
        二、欲望和机器的有机契合第89-91页
    第三节 国家机器对欲望的囚禁第91-98页
        一、原始的辖域机器第92-94页
        二、野蛮的专制机器第94-95页
        三、文明的资本主义机器第95-98页
    第四节 欲望获得解放的变革路径第98-102页
        一、精神分裂分析第98页
        二、精神分裂症者第98-100页
        三、微观欲望政治第100-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四章 德勒兹和加塔利微观权力思想的宏观表征及具体实践第104-122页
    第一节 战争机器的定位第105-110页
        一、何谓“战争机器”?第105-107页
        二、战争机器与战争第107-109页
        三、条纹空间和平滑空间第109-110页
    第二节 以游牧主义对抗资本主义第110-113页
        一、游牧民与定居居民第110-111页
        二、游牧战争机器第111-112页
        三、游牧战争与人类解放第112-113页
    第三节“小民族文学”与游牧式生存第113-116页
        一、文学和微观政治第113-114页
        二、概念缘起及特征第114-115页
        三、小与大的辩证法第115-116页
    第四节 微观政治在文学领域的具体实践第116-121页
        一、对国家机器的反抗第117-118页
        二、对边缘底层的关注第118-119页
        三、语言表述的集体组装第119-121页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第五章 德勒兹和加塔利微观权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第122-152页
    第一节 赞誉与“遗忘”第123-131页
        一、德勒兹的马克思主义情愫第123-127页
        二、德勒兹和马克思关系分期第127-131页
    第二节 承继与效仿第131-137页
        一、承继批判主题第131-135页
        二、效仿分析框架第135-137页
    第三节 解构与建构第137-144页
        一、解构二元对立第138-141页
        二、解构阶级政治第141-144页
    第四节 生成和逃逸第144-151页
        一、生成逃逸路线第145-149页
        二、生成革命主体第149-151页
    本章小结第151-152页
结语第152-163页
参考文献第163-175页
致谢第175-17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边缘文化视角下的黑龙江传统建筑研究
下一篇:PGC-1α过表达对PD模型细胞的线粒体和在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