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周边地质构造背景和研究现状 | 第12-23页 |
1.2.1 研究区主要地质构造特征 | 第13-17页 |
1.2.2 研究区地质构造模型机制 | 第17-21页 |
1.2.3 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地震各向异性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26-35页 |
2.1 地震各向异性的成因 | 第26-28页 |
2.2 地震各向异性的类型 | 第28-29页 |
2.3 地震各向异性的研究方法 | 第29-35页 |
2.3.1 剪切波分裂方法 | 第30-32页 |
2.3.2 接收函数方法 | 第32-33页 |
2.3.3 面波方位各向异性 | 第33页 |
2.3.4 讨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结构和各向异性 | 第35-81页 |
3.1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 | 第35-36页 |
3.2 H-κ叠加确定地壳厚度和Vp/Vs值 | 第36-46页 |
3.2.1 接收函数的提取 | 第36-40页 |
3.2.2 转换震相走时计算 | 第40-41页 |
3.2.3 时差校正 | 第41-42页 |
3.2.4 深度叠加确定莫霍面深度 | 第42页 |
3.2.5 H-κ叠加方法 | 第42-46页 |
3.3 接收函数集计算地壳各向异性 | 第46-67页 |
3.3.1 各向异性介质下Ps转换波的方位角变换特征 | 第46-49页 |
3.3.2 单个接收函数的剪切波分裂 | 第49-51页 |
3.3.3 接收函数集的剪切波分裂 | 第51-53页 |
3.3.4 结果可靠性验证 | 第53-61页 |
3.3.5 倾斜界面对各向异性结果的影响 | 第61-67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67-81页 |
3.4.1 地壳厚度和Vp/Vs比值 | 第68-77页 |
3.4.2 地壳各向异性 | 第77-81页 |
第四章 利用背景噪声成像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速度结构和方位各向异性 | 第81-106页 |
4.1 研究区数据来源 | 第81页 |
4.2 相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反演过程 | 第81-96页 |
4.2.1 单台数据预处理 | 第82-84页 |
4.2.2 数据互相关和叠加 | 第84-86页 |
4.2.3 提取相速度频散曲线 | 第86-91页 |
4.2.4 相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反演 | 第91-96页 |
4.3 S波速度反演 | 第96-98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98-106页 |
4.4.1 相速度成像结果 | 第98-101页 |
4.4.2 方位各向异性结果 | 第101-102页 |
4.4.3 S波速度成像结果 | 第102-106页 |
第五章 青藏高原东北缘壳幔各向异性综合讨论 | 第106-116页 |
5.1 低速层分布 | 第106-108页 |
5.2 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变形模式分析 | 第108-114页 |
5.3 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比较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16-119页 |
6.1 结论 | 第116-117页 |
6.2 不足和工作展望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
作者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文章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