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风俗习惯论文--中国风俗习惯论文--节日、节令论文

《玉烛宝典》与北朝岁时节日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引言第6-12页
    (一)选题意义第6-7页
    (二)研究综述第7-11页
    (三)研究方法第11-12页
一、杜台卿与《玉烛宝典》第12-21页
    (一)作者生平第12-14页
    (二)成书时间第14-15页
    (三)成书背景第15-19页
    (四)体例内容第19-21页
二、《玉烛宝典》所反映的北朝岁时节日第21-33页
    (一)元日与人日第21-22页
    (二)上元节第22-24页
    (三)佛诞日第24页
    (四)寒食节第24-25页
    (五)清明节第25-26页
    (六)上巳节第26-27页
    (七)浴佛节第27-28页
    (八)端午节第28-29页
    (九)七夕节第29-30页
    (十)中元节第30-31页
    (十一)腊八节第31-33页
三、《玉烛宝典》与《荆楚岁时记》《岁华纪丽》的异同探究第33-47页
    (一)岁时节日之源流变化第33-36页
        1.先秦:岁时之渊源第33-34页
        2.汉魏:岁时之体系第34-35页
        3.南北朝:岁时之定型第35-36页
        4.隋唐:岁时之繁荣第36页
    (二)民俗节日之特点新变第36-43页
        1.民俗节日在传承中定型第37-39页
        2.节日类目在发展中丰富第39-40页
        3.体系结构在内化中稳定第40-41页
        4.市民色彩在节庆中突显第41-43页
    (三)节俗新变之原因探究第43-47页
        1.战乱结束,南北统一第43-44页
        2.思想解放,佛教传入第44-45页
        3.政局开放,文化交融第45-47页
四、《玉烛宝典》的文献民俗志价值第47-51页
    (一)《玉烛宝典》的古籍文献价值第47-48页
    (二)《玉烛宝典》的辑佚校勘价值第48-49页
    (三)《玉烛宝典》的岁时文化类书价值第49-51页
五、附录第51-61页
    《吕氏春秋·季夏纪》中岁时与音律、宜忌第51-53页
    《玉烛宝典》与《荆楚岁时记》、《岁华纪丽》岁时节日及习俗对比表第53-57页
    《玉烛宝典》二十四节气之节候、物候与宜忌第57-61页
结语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硫化锌中硫空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下一篇:先秦儒家养生思想研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