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引言第9页
    1.2 再生混凝土的特点第9-11页
        1.2.1 再生混凝土的强度第10页
        1.2.2 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第10-11页
        1.2.3 再生混凝土的收缩第11页
    1.3 再生混凝土的发展现状第11-12页
        1.3.1 再生混凝土在国外的发展状况第11-12页
        1.3.2 再生混凝土在国内的发展状况第12页
    1.4 钢管混凝土和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第12-13页
        1.4.1 钢管混凝土的研究第12-13页
        1.4.2 钢管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第13页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3-15页
2 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第15-18页
    2.1 引言第15页
    2.2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思想及分析步骤第15-16页
        2.2.1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思想第15页
        2.2.2 有限元方法的分析步骤第15-16页
    2.3 非线性有限元的分析方法和求解方法第16-17页
        2.3.1 单元分析和整体分析第17页
        2.3.2 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第17页
    2.4 本章小结第17-18页
3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弹性阶段的抗弯刚度研究第18-28页
    3.1 试件的基本情况第18页
    3.2 二阶效应的影响第18-20页
    3.3 弹性阶段荷载的确定第20页
    3.4 弹性阶段抗弯刚度的研究第20-24页
        3.4.1 美国规程AISC(2005)的抗弯刚度第20-21页
        3.4.2 日本规程AIJ(1997)的抗弯刚度第21-22页
        3.4.3 英国规程BS5400(2005)的抗弯刚度第22页
        3.4.4 欧洲规程EC4(2004)的抗弯刚度第22-23页
        3.4.5 福建省工程建设标准DBJ13512003的抗弯刚度第23页
        3.4.6 韩林海《现代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2004,2007)的抗弯刚度第23-24页
    3.5 各规范公式比较分析第24页
    3.6 计算跨中挠度与试验值比较第24-27页
    3.7 本章小结第27-28页
4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的本构关系和有限元建模第28-41页
    4.1 钢材和再生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第28-30页
        4.1.1 钢材的本构关系第28-29页
        4.1.2 再生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第29-30页
    4.2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的有限元建模第30-40页
        4.2.1 创建部件第31页
        4.2.2 创建材料和截面属性第31-32页
        4.2.3 装配件第32页
        4.2.4 设置分析步第32页
        4.2.5 定义相互作用第32-34页
        4.2.6 定义载荷第34-35页
        4.2.7 网格的划分第35-36页
        4.2.8 提交作业第36页
        4.2.9 后处理第36-40页
    4.3 本章小结第40-41页
5 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的有限元分析第41-58页
    5.1 轴压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的有限元分析第41-47页
        5.1.1 轴压柱特征截面竖向应力随加载时间的变化第41-45页
        5.1.2 轴压情况下的荷载与竖向位移第45-46页
        5.1.3 轴压试件的破坏形式第46-47页
    5.2 偏压方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的有限元分析第47-56页
        5.2.1 偏压柱特征截面竖向应力随加载时间的变化第47-50页
        5.2.2 小偏压情况下的荷载与竖向位移第50-51页
        5.2.3 大偏压情况下的荷载与竖向位移第51-52页
        5.2.4 小偏压情况下的荷载与跨中挠度第52-53页
        5.2.5 大偏压情况下的荷载与跨中挠度第53-54页
        5.2.6 不同偏心距下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图比较第54-56页
        5.2.7 偏压试件的破坏形式第56页
    5.3 本章小结第56-5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6.1 结论第58页
    6.2 展望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3-64页
作者简历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行政许可审批问题研究
下一篇: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