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提要 | 第4页 |
1 引言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8-9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3 本文的基本框架 | 第10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 第10-12页 |
1.4.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2 本文的创新 | 第11页 |
1.4.3 本文的不足 | 第11-12页 |
2 村镇银行发展的基础理论 | 第12-15页 |
2.1 村镇银行的概念 | 第12页 |
2.2 村镇银行的特点 | 第12-13页 |
2.2.1 服务便捷 | 第12页 |
2.2.2 准入门槛低 | 第12页 |
2.2.3 市场定位明确 | 第12页 |
2.2.4 发起人制度 | 第12-13页 |
2.3 发展村镇银行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2.3.1 弥补市场空缺 | 第13页 |
2.3.2 促进行业竞争 | 第13页 |
2.3.3 满足贷款需求 | 第13-14页 |
2.4 村镇银行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2.4.1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 | 第14页 |
2.4.2 金融成长的内生理论 | 第14页 |
2.4.3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 | 第14-15页 |
3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5-27页 |
3.1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3.1.1 试点阶段:2006年至2007年 | 第15页 |
3.1.2 推广阶段:2007年至2010年 | 第15页 |
3.1.3 铺开阶段:2011年至今 | 第15-16页 |
3.2 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 | 第16-27页 |
3.2.1 市场定位偏离 | 第16-19页 |
3.2.2 经营风险复杂 | 第19-21页 |
3.2.3 中间业务发展滞后 | 第21-23页 |
3.2.4 利率市场化加大了经营难度 | 第23-24页 |
3.2.5 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 第24-25页 |
3.2.6 科技建设滞后 | 第25-27页 |
4 国外村镇银行发展情况及成功经验 | 第27-30页 |
4.1 孟加拉乡村银行概述 | 第27-28页 |
4.1.1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发展状况 | 第27页 |
4.1.2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 | 第27-28页 |
4.2 美国社区银行概述 | 第28-30页 |
4.2.1 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状况 | 第28页 |
4.2.2 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 | 第28-30页 |
5 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 | 第30-44页 |
5.1 调整股权结构 | 第30-31页 |
5.1.1 坚持股权适度集中的原则 | 第30页 |
5.1.2 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村镇银行 | 第30-31页 |
5.1.3 探索“发起行+地方政府”控股模式 | 第31页 |
5.2 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 第31-34页 |
5.2.1 建立适宜的外部监管标准 | 第31-32页 |
5.2.2 制定审慎的内部稽核制度 | 第32-34页 |
5.3 改进业务经营模式 | 第34-39页 |
5.3.1 改变传统经营模式 | 第34页 |
5.3.2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 第34-35页 |
5.3.3 积极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 | 第35-37页 |
5.3.4 加强存款吸收 | 第37-38页 |
5.3.5 不断加强科技建设 | 第38-39页 |
5.4 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 | 第39-40页 |
5.4.1 开展精细化服务 | 第39页 |
5.4.2 健全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 第39-40页 |
5.4.3 建立利率风险防控机制 | 第40页 |
5.4.4 做好人力队伍建设 | 第40页 |
5.5 制定普惠金融发展战略 | 第40-44页 |
5.5.1 明确原则 | 第41页 |
5.5.2 制定目标 | 第41页 |
5.5.3 采取措施 | 第41-44页 |
6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