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奏议文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5-31页 |
第一章 唐前奏议文概况 | 第31-73页 |
第一节 刘勰《文心雕龙》的奏议文体论 | 第31-47页 |
一、原始以表末 | 第31-36页 |
二、释名以章义 | 第36-38页 |
三、选文以定篇 | 第38-44页 |
四、敷理以举统 | 第44-47页 |
第二节 《文选》所选奏议文 | 第47-72页 |
一、《文选》所录表文探析 | 第48-67页 |
二、《文选》所录启文探析 | 第67-69页 |
三、《文选》所录弹事探析 | 第69-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二章 唐代奏议文的主要文体类别 | 第73-85页 |
第一节 表、奏、议 | 第73-81页 |
一、表 | 第73-80页 |
二、奏 | 第80页 |
三、议 | 第80-81页 |
第二节 状、疏、封事、策 | 第81-84页 |
一、状 | 第81-82页 |
二、疏 | 第82-83页 |
三、封事 | 第83页 |
四、策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三章 初唐奏议文 | 第85-128页 |
第一节 贞观时期的奏议文创作 | 第85-102页 |
一、唐太宗的统治特征 | 第85-87页 |
二、贞观奏议文的主题倾向 | 第87-96页 |
三、贞观奏议文的文体特点 | 第96-102页 |
第二节 魏征的奏议文 | 第102-106页 |
一、“以隋为鉴”的思想 | 第102-104页 |
二、帝王师的角色意识 | 第104-106页 |
第三节 武则天时期的奏议文 | 第106-115页 |
一、武则天及其统治特征 | 第106-110页 |
二、武则天时期奏议文的特质 | 第110-115页 |
第四节 陈子昂奏议文 | 第115-124页 |
一、陈子昂的论事书疏 | 第115-121页 |
二、陈子昂的骈体表文 | 第121-124页 |
第五节 郭元振奏议文 | 第124-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四章 盛唐奏议文 | 第128-159页 |
第一节 唐玄宗统治特征 | 第128-131页 |
第二节 盛唐奏议文的主题内容 | 第131-138页 |
一、对玄宗骄奢享乐风气的劝谏 | 第132-134页 |
二、褒扬贤良人才,反对滥施刑罚 | 第134-137页 |
三、明确的施政举措,促进社会发展 | 第137-138页 |
第三节 姚崇、张说、张九龄的奏议文 | 第138-146页 |
一、姚崇奏议文 | 第138-142页 |
二、张说奏议文 | 第142-144页 |
三、张九龄奏议文 | 第144-146页 |
第四节 杜甫奏议文 | 第146-158页 |
一、内容分类 | 第147-154页 |
二、艺术特征 | 第154-158页 |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五章 中唐奏议文 | 第159-194页 |
第一节 中唐奏议文的书写背景 | 第159-161页 |
第二节 古文运动先驱者之奏议文 | 第161-177页 |
一、独孤及奏议文 | 第161-167页 |
二、元结奏议文 | 第167-174页 |
三、颜真卿奏议文 | 第174-177页 |
第三节 陆贽奏议文的集大成特色 | 第177-188页 |
一、陆贽奏议文的集大成意识 | 第177-183页 |
二、陆贽奏议文的篇章美 | 第183-185页 |
三、陆贽奏议文的语言特色 | 第185-188页 |
第四节 韩愈奏议文 | 第188-193页 |
一、奏议文内容概述 | 第189-190页 |
二、由对比看韩愈奏议文文体形式改变 | 第190-192页 |
三、由对比看韩愈被贬斥的原因 | 第192-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193-194页 |
第六章 晚唐奏议文 | 第194-205页 |
第一节 杜牧奏议文 | 第194-197页 |
第二节 李德裕奏议文 | 第197-204页 |
一、李德裕奏议文的主题 | 第197-201页 |
二、李德裕奏议文的艺术特色 | 第201-204页 |
本章小结 | 第204-205页 |
结语 | 第205-20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7-2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212-213页 |
致谢 | 第213-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