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史论文

《国风》(1932-1936)伦理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导言: 伦理复兴的历史资源与时代意义第13-42页
    一、研究缘起:伦理复兴思想第14-18页
    二、研究对象:历史资源第18-26页
        (一) 近现代思想话语革新第18-19页
        (二) 《国风》在近代伦理史上的定位第19-21页
        (三) 《国风》及其核心成员第21-23页
        (四) 近代伦理史上的"南高一东大学派"第23-26页
    三、研究现状:时代意义第26-38页
        (一) 相关概念及主要内容第26-31页
        (二) 当前相关学术研究现状第31-37页
        (三) 研究的前沿性问题第37-38页
    四、研究的目的与思路第38-40页
    五、创新与重难点第40-42页
        (一) 创新点第40-41页
        (二) 重点难点及不足第41-42页
第一章 沧桑百年:《国风》伦理思想奠基之历史第42-69页
    第一节 风从何处来?第43-53页
        一、压弯的树枝:时代危机下的民族主义第44-46页
        二、历史气压差:由天下到国家第46-49页
        三、民族意识:"长风"劲吹第49-53页
    第二节 伦理启蒙之深化第53-61页
        一、激烈的国民性批判第53-56页
        二、道德革命对传统伦理之破坏第56-59页
        三、激进风潮中的保守低音第59-61页
    第三节 伦理复兴之先声第61-69页
        一、回归传统:东方文化派第62-65页
        二、首倡人文:学衡派第65-69页
第二章 承前启后:《国风》思想之形成及其主旨第69-97页
    第一节 伦理启蒙进程中的传统固守第69-76页
        一、双峰对峙、南北分流第69-73页
        二、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变迁脉络第73-76页
        三、《国风》始末及其核心人物第76页
    第二节 《国风》创刊及其运作第76-85页
        一、精神领袖柳诒徵第79-83页
        二、旗手张其昀第83-85页
    第三节 "国风"释义及《国风》主旨第85-97页
        一、"国风"释义第86-89页
        二、发扬固有文化第89-93页
        三、昌明最新学术第93-97页
第三章 伦理复兴:《国风》伦理思想之实质第97-127页
    第一节 文化复兴:传统伦理型智慧之现代发明第98-108页
        一、复兴之内涵:继承与创造之统一第98-102页
        二、明儒原伦:彰显民族精神自由第102-105页
        三、伦理型智慧:对秩序价值的维护第105-108页
    第二节 民族复兴:重建伦理认同之基石第108-119页
        一、文化论争中的价值重建第109-112页
        二、疑古风潮中的古典倾向第112-115页
        三、重拾民族伦理认同第115-119页
    第三节 融汇中西:人文主义伦理史学之兴起第119-127页
        一、传统史学之方的近代流变第119-123页
        二、人文主义、生命哲学等对东南学派的影响第123-127页
第四章 "隆人格":伦理复兴之社会基础第127-157页
    第一节 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第127-137页
        一、个人价值确立之人性论基础第128-131页
        二、何谓"人格"?第131-134页
        三、科学修养论第134-137页
    第二节 改造青年之途径第137-147页
        一、改造学风第138-141页
        二、国防伦理教育第141-144页
        三、青年与史学教育第144-147页
    第三节 共和国民之培养第147-157页
        一、近代国民性之辨第147-150页
        二、民性改造论第150-154页
        三、共和国民之精神第154-157页
第五章 "升国格":伦理复兴之政治建构第157-185页
    第一节 国族建构:中华民族伦理认同之三维度第157-168页
        一、从道德想象到伦理实体第158-161页
        二、"创立民族有机文化"第161-165页
        三、以道德表治统第165-168页
    第二节 国格阐释:伦理共同体意识之表宣第168-178页
        一、反对西化:对"国学"的坚守第168-172页
        二、崇德尊孔:对"国教"的扬弃第172-175页
        三、终结论争:对"国故"的超越第175-178页
    第三节 国力建设:民族危机中的科学救国第178-185页
        一、传统文化中科学萌芽之发掘第179-181页
        二、现代西方科学精神之阐扬第181-185页
结语第185-187页
参考文献第187-195页
附录第195-217页
作者简介第217-218页
后记:别东南赋第218-219页

论文共2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旅游“感知形象”与“投射形象”对比研究
下一篇:负面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信息传播过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