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 第12-13页 |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 | 第13-15页 |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低能耗路由协议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论文研究动机及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1.5 本论文组织结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低能耗路由协议综述 | 第20-34页 |
2.1 相关技术 | 第20-21页 |
2.2 能量模型 | 第21-22页 |
2.3 路由协议分类 | 第22-23页 |
2.4 平面路由协议 | 第23-25页 |
2.5 层次路由协议 | 第25-30页 |
2.6 具有移动汇聚节点的路由协议 | 第30-3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基于机会路由的定向扩散组播协议 | 第34-50页 |
3.1 概述 | 第34-36页 |
3.1.1 引言 | 第34-35页 |
3.1.2 DDOR协议概述 | 第35-36页 |
3.2 DDOR协议设计 | 第36-43页 |
3.2.1 网络模型 | 第36页 |
3.2.2 兴趣扩散、建立梯度及最优路径 | 第36-37页 |
3.2.3 转发列表建立 | 第37-38页 |
3.2.4 传输数据 | 第38-40页 |
3.2.5 传输异常状态与数据包重传 | 第40-41页 |
3.2.6 节点工作流程 | 第41页 |
3.2.7 优化机制 | 第41-43页 |
3.3 DDOR性能评估 | 第43-48页 |
3.3.1 通信概率 | 第43页 |
3.3.2 仿真环境 | 第43页 |
3.3.3 能耗性评估 | 第43-46页 |
3.3.4 网络规模对能耗性的影响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基于机会路由的多层次LEACH协议 | 第50-64页 |
4.1 LEACH-MLOR协议概述 | 第50页 |
4.2 LEACH-MLOR协议设计 | 第50-56页 |
4.2.1 网络模型 | 第50-52页 |
4.2.2 建立节点等级 | 第52页 |
4.2.3 建立簇和选择簇头 | 第52-53页 |
4.2.4 基于节点等级的簇间通信机制 | 第53-55页 |
4.2.5 辅助节点机制 | 第55-56页 |
4.3 通信概率对能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4.4 性能评估 | 第57-63页 |
4.4.1 仿真环境 | 第57-58页 |
4.4.2 LEACH-MLOR能耗性评估 | 第58-60页 |
4.4.3 网络规模对能耗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4 辅助节点机制评估 | 第61-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基于灯塔-浮标结构的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 | 第64-80页 |
5.1 BBR-MS协议概述 | 第64页 |
5.2 BBR-MS协议设计 | 第64-71页 |
5.2.1 网络模型 | 第64-65页 |
5.2.2 灯塔节点机制 | 第65-67页 |
5.2.3 基于灯塔节点建立树状转发结构 | 第67-69页 |
5.2.4 浮标节点机制 | 第69-70页 |
5.2.5 数据传输过程 | 第70页 |
5.2.6 优化机制 | 第70-71页 |
5.3 BBR-MS性能评估 | 第71-78页 |
5.3.1 仿真环境 | 第71-72页 |
5.3.2 能耗性评估 | 第72-74页 |
5.3.3 网络规模对能耗性的影响 | 第74-77页 |
5.3.4 优化机制评估 | 第77-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基于热点追踪的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 | 第80-98页 |
6.1 HTR-MS协议概述 | 第80-81页 |
6.2 HTR-MS协议设计 | 第81-89页 |
6.2.1 网络模型 | 第81-82页 |
6.2.2 建立热点区域 | 第82-83页 |
6.2.3 基于热点区域的转发梯度网 | 第83-84页 |
6.2.4 数据传输过程 | 第84-86页 |
6.2.5 热点时间学习算法 | 第86-87页 |
6.2.6 多热点追踪 | 第87-89页 |
6.3 HTR-MS协议性能仿真及评估 | 第89-95页 |
6.3.1 仿真环境 | 第89-90页 |
6.3.2 性能评估 | 第90-92页 |
6.3.3 增加网络规模对协议性能的影响 | 第92-93页 |
6.3.4 增加移动Sink对协议性能的影响 | 第93-9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5-9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8-100页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98-99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2-113页 |
附件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