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对象及范畴界定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2-14页 |
1.3.2 研究范围 | 第14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4.1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2 国内外实践现状 | 第16-21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5.1 文献阅读法 | 第21-22页 |
1.5.2 实地调研 | 第22页 |
1.5.3 设计实践 | 第22页 |
1.5.4 归纳比较法 | 第22-23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基于坡地环境的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概述 | 第25-35页 |
2.1 坡地地形概述 | 第25-29页 |
2.1.1 坡地地形的概念解析 | 第25页 |
2.1.2 坡地地形的特征 | 第25-29页 |
2.2 外部空间概述 | 第29-31页 |
2.2.1 外部空间概念解析 | 第29页 |
2.2.2 外部空间的构成元素 | 第29-30页 |
2.2.3 外部空间秩序组织 | 第30-31页 |
2.3 纪念性建筑概述 | 第31-34页 |
2.3.1 纪念性建筑概念解析 | 第31页 |
2.3.2 纪念性场所营造 | 第31-33页 |
2.3.3 纪念性建筑分类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基于坡地环境的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解析 | 第35-46页 |
3.1 基于坡地环境的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基本研究内容 | 第35页 |
3.2 基于坡地环境的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设计原则 | 第35-39页 |
3.2.1 整体性原则 | 第36页 |
3.2.2 纪念象征原则 | 第36-37页 |
3.2.3 人性化原则 | 第37页 |
3.2.4 生态性原则 | 第37-38页 |
3.2.5 经济性原则 | 第38-39页 |
3.3 基于坡地环境的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研究层面 | 第39-40页 |
3.3.1 宏观——与城市及坡地环境的融合 | 第39-40页 |
3.3.2 中观——坡地环境下的空间布局逻辑 | 第40页 |
3.3.3 微观——坡地结合的子空间场所设计 | 第40页 |
3.4 基于坡地环境的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的类型 | 第40-43页 |
3.4.1 轴线升起式 | 第41页 |
3.4.2 地景式 | 第41-42页 |
3.4.3 孤岛式 | 第42页 |
3.4.4 园林式 | 第42-43页 |
3.4.5 混合式 | 第43页 |
3.5 基于坡地环境的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的发展方向 | 第43-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于实体空间建构的坡地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 第46-78页 |
4.1 轴线升起式坡地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策略 | 第46-55页 |
4.1.1 轴线升起式外部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第46-47页 |
4.1.2 与城市及坡地环境的融合 | 第47-49页 |
4.1.3 接地布局形式 | 第49-51页 |
4.1.4 坡地环境的界面利用 | 第51-53页 |
4.1.5 与坡地结合的空间层次 | 第53-55页 |
4.2 地景式坡地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策略 | 第55-60页 |
4.2.1 地景式外部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第55-56页 |
4.2.2 与城市及坡地环境的融合 | 第56-57页 |
4.2.3 接地布局形式 | 第57-58页 |
4.2.4 坡地环境的界面利用 | 第58-59页 |
4.2.5 与坡地结合的空间层次 | 第59-60页 |
4.3 孤岛式坡地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策略 | 第60-67页 |
4.3.1 孤岛式外部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第60-61页 |
4.3.2 与城市及坡地环境的融合 | 第61-62页 |
4.3.3 空间布局形式 | 第62-64页 |
4.3.4 坡地环境的界面利用 | 第64-66页 |
4.3.5 与坡地结合的空间层次 | 第66-67页 |
4.4 园林式坡地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策略 | 第67-72页 |
4.4.1 园林式外部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第67-69页 |
4.4.2 与城市及坡地环境的融合 | 第69页 |
4.4.3 空间布局形式 | 第69-71页 |
4.4.4 坡地环境的界面利用 | 第71页 |
4.4.5 与坡地结合的空间层次 | 第71-72页 |
4.5 混合式坡地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策略 | 第72-77页 |
4.5.1 混合式外部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 第72-74页 |
4.5.2 空间布局形式 | 第74-75页 |
4.5.3 与坡地结合的空间衔接与层次 | 第75-7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基于场所精神营造的坡地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 第78-95页 |
5.1 坡地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场所精神主题归纳 | 第78-88页 |
5.1.1 神圣尊崇 | 第78-82页 |
5.1.2 哀悼追思 | 第82-85页 |
5.1.3 欢欣振奋 | 第85-88页 |
5.2 坡地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场所精神营造“环境图式” | 第88-94页 |
5.2.1 坡地环境下的纪念性中心图式——共同记忆的创造 | 第88-89页 |
5.2.2 坡地环境下的纪念性区域图式——心理归属的限定 | 第89-91页 |
5.2.3 坡地环境下的纪念性方向图式——行为感知的延续 | 第91-9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案例分析基于坡地环境的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以胶东革命历史纪念馆为例 | 第95-107页 |
6.1 案例概述 | 第95-99页 |
6.1.1 工程概况 | 第95-96页 |
6.1.2 设计定位 | 第96-97页 |
6.1.3 方案构思 | 第97-99页 |
6.2 胶东革命历史纪念馆外部空间设计分析 | 第99-106页 |
6.2.1 空间布局 | 第99-102页 |
6.2.2 主题空间界面与层次 | 第102-10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09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07页 |
问题及展望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附件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