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 | 第4-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3-23页 |
1.1 番茄叶霉病概况 | 第13-15页 |
1.1.1 番茄叶霉病症状 | 第13页 |
1.1.2 番茄叶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1.1.3 番茄叶霉病菌的侵染循环 | 第14页 |
1.1.4 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分化 | 第14-15页 |
1.2 番茄叶霉病的防治 | 第15-21页 |
1.2.1 农业防治 | 第15-16页 |
1.2.2 生物防治 | 第16-17页 |
1.2.3 化学防治 | 第17-21页 |
1.3 喷雾助剂对药剂性能的影响 | 第21页 |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23-24页 |
2.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 第23页 |
2.1.2 供试药剂 | 第23-24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2.2 番茄叶霉病菌对多菌灵和氟硅唑的抗性监测 | 第24-25页 |
2.3 番茄叶霉病菌对己唑醇、咯菌腈的敏感性测定 | 第25-28页 |
2.3.1 己唑醇和咯菌腈对叶霉病菌孢子萌发、芽管伸长、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25-26页 |
2.3.2 叶霉病菌对己唑醇和咯菌腈的敏感基线建立 | 第26页 |
2.3.3 己唑醇和咯菌腈与其他作用机制杀菌剂间的多重抗性分析 | 第26页 |
2.3.4 己唑醇与咯菌腈复配配比筛选 | 第26页 |
2.3.5 己唑醇和咯菌腈防治番茄叶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 第26-27页 |
2.3.6 己唑醇和咯菌腈两种药剂的内吸输导特性 | 第27-28页 |
2.4 增效助剂筛选 | 第28-29页 |
2.4.1 不同助剂对药剂表面张力的影响 | 第28页 |
2.4.2 不同助剂对药剂在番茄叶片背面接触角的影响 | 第28页 |
2.4.3 不同助剂对药剂在叶霉病病斑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 第28页 |
2.4.4 助剂对药剂田间防效的影响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1页 |
3.1 山东地区番茄叶霉病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监测 | 第29-33页 |
3.1.1 对多菌灵的敏感性 | 第29页 |
3.1.2 对氟硅唑的敏感性 | 第29-30页 |
3.1.3 对己唑醇的敏感性 | 第30-32页 |
3.1.4 对咯菌腈的敏感性 | 第32-33页 |
3.2 提高番茄叶霉病田间防效的技术措施研究 | 第33-41页 |
3.2.1 己唑醇和咯菌腈对叶霉病菌孢子萌发、芽管伸长、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2 己唑醇与咯菌腈混用对番茄叶霉病菌的联合作用 | 第34-37页 |
3.2.3 己唑醇与咯菌腈的内吸输导特性 | 第37页 |
3.2.4 助剂对杀菌剂的增效作用机制 | 第37-41页 |
4 讨论 | 第41-45页 |
4.1 山东地区番茄叶霉病菌对防治药剂的敏感性 | 第41-42页 |
4.1.1 叶霉病菌对多菌灵和氟硅唑的敏感性 | 第41页 |
4.1.2 山东地区番茄叶霉病菌对己唑醇和咯菌腈的敏感性 | 第41-42页 |
4.2 提高番茄叶霉病田间防效的技术措施研究 | 第42-45页 |
4.2.1 己唑醇和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菌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2 己唑醇与咯菌腈混配对药剂的增效作用 | 第43页 |
4.2.3 不同助剂对杀菌剂防治番茄叶霉病的增效作用 | 第43-45页 |
5 结论 | 第45-46页 |
6 创新之处及待解决问题 | 第46-47页 |
6.1 创新之处 | 第46页 |
6.2 待解决问题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