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明末清初丹霞山的开发与文化景观的形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缘起第12页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第12-15页
        1.2.1 研究对象第12-14页
        1.2.2 概念界定第14-15页
    1.3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4 相关文献综述第16-22页
        1.4.1 关于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第16-20页
        1.4.2 关于粤北区域的相关研究第20页
        1.4.3 关于丹霞山的相关研究第20-22页
    1.5 研究方法与工作基础第22-24页
        1.5.1 研究方法第22页
        1.5.2 工作基础第22页
        1.5.3 研究框图第22-24页
第二章 丹霞山的自然景观与明末清初的开发第24-46页
    2.1 区位与地貌第24-31页
        2.1.1 丹霞山的自然景观第25-27页
        2.1.2 韶州与仁化第27-30页
        2.1.3 丹霞山与浈江、锦江的关系第30-31页
    2.2 明末清初的粤北第31-33页
        2.2.1 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第31-32页
        2.2.2 粤北经历的屡次征服与破坏第32-33页
    2.3 李永茂、李充茂兄弟与丹霞山第33-38页
        2.3.1 李永茂买山擘划“避世奥区”第34-35页
        2.3.2 众人开山修筑“此虽天造,亦人力所致”第35-38页
    2.4 丹霞山景点神圣化的创造以及特质的保持第38-45页
        2.4.1 作为遗世忘情之地的丹霞山第38-40页
        2.4.2 人物与意义:丹霞山景点的特质保持第40-45页
    2.5 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丹霞山的村落、山寨与寺庙第46-88页
    3.1 村落:丹霞山的定居第46-61页
        3.1.1 作为典型案例的夏富村第51-58页
        3.1.2 夏富村的农业经济与生产景观第58-61页
    3.2 山寨:“逢山有寨,逢寨有门,逢门必险”第61-69页
        3.2.1 细美寨的奇险与坚固第63-66页
        3.2.2 丹霞最高峰巴寨第66-69页
    3.3 寺庙:丹霞山的宗教建筑与清初的社会重建第69-86页
        3.3.1 晚明与清初的岭南佛教第69-74页
        3.3.2 澹归今释与别传寺第74-81页
        3.3.3“壁上骚壇”锦石岩寺第81-83页
        3.3.4 高登科与雪岩寺第83-86页
    3.4 小结第86-88页
第四章 丹霞山的制胜奇观与清初十二景第88-110页
    4.1 《丹霞全图》的解读第88-96页
    4.2 清初十二景:丹霞山的重新定位第96-108页
    4.3 小结第108-110页
结论第110-112页
附录第112-119页
    王宾《重修锦石岩记》第112页
    《夏富李氏族谱序》李永茂第112-113页
    永乐元年《坟墓之地必书 恐后人不识》第113-114页
    释澹归《募修锦石岩疏》第114页
    《丹霞山记》南阳李充茂鑑湖第114页
    《丹霞山》屈大均第114-115页
    《丹霞山志序》鲁超第115页
    《到韶州换小舟遊丹霞至锦石岩》袁枚第115-116页
    《游丹霞记》袁枚第116-117页
    清初十二景(部分)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5页
    古代文献第119页
    中文专著第119-120页
    译著第120页
    学位论文第120-121页
    学术期刊论文第121-124页
    文本、谱牒、村史第124-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附表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38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资料分析
下一篇:山东地区番茄叶霉病菌对四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及田间防治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