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1-37页 |
| 第一章 国内外玉米品种遗传基础及演变 | 第11-18页 |
| 1.1 国内外玉米品种遗传基础 | 第11-13页 |
| 1.2 国内外玉米品种的演变 | 第13-15页 |
| 1.3 国内外玉米品种改良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吉林省不同年代玉米生产发展及种质基础 | 第18-29页 |
| 2.1 吉林省玉米生产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 2.2 吉林省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主要种质基础 | 第19-25页 |
| 2.3 吉林省玉米主要杂优模式分析 | 第25-27页 |
| 2.4 吉林省玉米种质应用总结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 第29-37页 |
| 3.1 DNA分子标记的时代意义 | 第29-30页 |
| 3.2 代表性分子标记种类及用途 | 第30-32页 |
| 3.3 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的应用 | 第32-34页 |
| 3.4 SNP分子标记 | 第34-35页 |
| 3.5 SNP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35页 |
| 3.6 SNP的发展前景 | 第35-37页 |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37-109页 |
| 第一章 基于SSR荧光标记的2000年至2010年间吉单系列玉米品种的遗传基础分析 | 第37-51页 |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 1.3 讨论 | 第48-50页 |
| 1.4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二章 1978年至2012年间吉单系列玉米品种亲本自交系的遗传基础分析 | 第51-73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9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9页 |
| 2.3 讨论 | 第69-72页 |
| 2.4 小结 | 第72-73页 |
| 第三章 不同时期黄改系的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 | 第73-81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5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75-79页 |
| 3.3 讨论 | 第79-80页 |
| 3.4 小结 | 第80-81页 |
| 第四章 不同年代吉单系列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演变 | 第81-109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4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84-104页 |
| 4.3 讨论 | 第104-107页 |
| 4.4 小结 | 第107-109页 |
| 结论 | 第109-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24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4-125页 |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