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电致化学发光适体传感器 | 第11-15页 |
1.1.1 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概述 | 第11-12页 |
1.1.2 电致化学发光适体传感器概述 | 第12-13页 |
1.1.3 电致化学发光体系在电致化学发光适体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13-15页 |
1.2 信号放大策略在电致化学发光适体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15-23页 |
1.2.1 纳米材料放大策略 | 第15-20页 |
1.2.2 共反应试剂放大策略 | 第20-22页 |
1.2.3 酶催化原位产生共反应试剂放大策略 | 第22-23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第2章 基于仿双酶纳米复合物作为信号放大标签的电致化学发光适体传感器研究 | 第25-36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29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6-27页 |
2.2.2 nano-C_(60)的制备 | 第27页 |
2.2.3 HAuNPs的制备 | 第27页 |
2.2.4 GOxNPs的制备 | 第27页 |
2.2.5 TBA2 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6 夹心结构ECL适体传感器的制备 | 第28页 |
2.2.7 夹心结构ECL适体传感器的检测 | 第28-2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2.3.1 不同纳米材料的SEM表征 | 第29-30页 |
2.3.2 适体传感器逐步修饰过程的ECL表征 | 第30页 |
2.3.3 适体传感器逐步修饰过程的CV和EIS表征 | 第30-31页 |
2.3.4 葡萄糖浓度的优化 | 第31页 |
2.3.5 不同的TBA2 信号探针所测得的ECL信号对比及该信号放大策略可能的ECL机理 | 第31-33页 |
2.3.6 ECL适体传感器的性能 | 第33-34页 |
2.3.7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34页 |
2.4 结论 | 第34-36页 |
第3章 基于金纳米粒子修饰的 3,4,9,10-苝四甲酸-氨基硫脲功能化的C_(60)纳米复合物作为信号放大标签的电致化学发光适体传感器的研究 | 第36-49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37-38页 |
3.2.2 PTCA/C60NPs的制备 | 第38页 |
3.2.3 TBA2/AuNPs/TSC-PTC/C_(60)NPs信号探针的制备 | 第38页 |
3.2.4 用于比较的不同TBA2 信号探针的制备 | 第38-39页 |
3.2.5 夹心结构ECL适体传感器的制备 | 第39页 |
3.2.6 夹心结构ECL适体传感器的检测 | 第3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8页 |
3.3.1 不同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39-40页 |
3.3.2 适体传感器逐步修饰过程的ECL和CV表征 | 第40-42页 |
3.3.3 信号放大策略的ECL机理探讨 | 第42-44页 |
3.3.4 不同的TBA2 信号探针所测得的ECL信号对比 | 第44-45页 |
3.3.5 TBA 1 孵育时间和TBA 1,TB与TBA2 信号探针夹心反应时间的优化 | 第45-46页 |
3.3.6 ECL适体传感器的性能 | 第46-48页 |
3.3.7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48页 |
3.4 结论 | 第48-49页 |
第4章 基于氨基脲为共反应促进剂的新型信号放大策略高灵敏电致化学发光适体传感器的研究 | 第49-64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0-53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50-51页 |
4.2.2 CdTe QDs的制备 | 第51页 |
4.2.3 CdTe QDs@C60NPs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51-52页 |
4.2.4 AuNCs的制备 | 第52页 |
4.2.5 TBA2-(AuNPs-Sem)n-AuNCs信号探针的制备 | 第52页 |
4.2.6 夹心结构ECL适体传感器的制备 | 第52-53页 |
4.2.7 夹心结构ECL适体传感器的检测 | 第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2页 |
4.3.1 不同纳米材料的SEM和TEM表征 | 第53页 |
4.3.2 CdTe QDs的UV-Vis, PL和ECL表征 | 第53-55页 |
4.3.3 ECL和CV特性 | 第55-56页 |
4.3.4 不同ECL体系可能的ECL反应机理 | 第56-57页 |
4.3.5 适体传感器逐步修饰过程的ECL表征 | 第57-58页 |
4.3.6 适体传感器逐步修饰过程的CV和EIS表征 | 第58页 |
4.3.7 CdTe QDs的工作电位和AuNPs与Sem吸附层数的优化 | 第58-60页 |
4.3.8 不同的TBA2 信号探针所测得的ECL信号对比 | 第60-61页 |
4.3.9 TB检测的校准曲线 | 第61页 |
4.3.10 ECL适体传感器的选择性和稳定性 | 第61-62页 |
4.3.11 实际样品的检测 | 第62页 |
4.4 结论 | 第62-6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4页 |
作者部分相关论文题录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