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施工背景下分包商选择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9-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分包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分包商选择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2 相关理论及评价方法 | 第21-29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1.1 绿色施工理论 | 第21-22页 |
2.1.2 耗散结构理论 | 第22-23页 |
2.2 评价方法 | 第23-29页 |
2.2.1 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23-25页 |
2.2.2 模糊粗糙集方法 | 第25-29页 |
3 绿色施工背景下分包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55页 |
3.1 两阶段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初建 | 第29-39页 |
3.1.1 指标体系初建逻辑依据 | 第29-30页 |
3.1.2 选择要素演变分析 | 第30-34页 |
3.1.3 两阶段法构建指标体系合理性分析 | 第34-35页 |
3.1.4 一级选择评价指标确定 | 第35-36页 |
3.1.5 二级选择评价指标初步确定 | 第36-39页 |
3.2 问卷调查及指标筛选 | 第39-44页 |
3.2.1 调查问卷设计及发放 | 第39页 |
3.2.2 调查问卷回收 | 第39-41页 |
3.2.3 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41-42页 |
3.2.4 调查问卷数据处理 | 第42-44页 |
3.2.5 指标筛选 | 第44页 |
3.3 两阶段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44-55页 |
3.3.1 绿色施工信誉 | 第47页 |
3.3.2 绿色施工资质 | 第47-48页 |
3.3.3 绿色施工财务管理能力 | 第48-49页 |
3.3.4 绿色施工内部管理能力 | 第49页 |
3.3.5 绿色施工社会关系协调能力 | 第49-50页 |
3.3.6 绿色施工资源节约能力 | 第50-51页 |
3.3.7 绿色施工生态保护能力 | 第51-52页 |
3.3.8 绿色施工现场管理能力 | 第52页 |
3.3.9 绿色施工投标承诺能力 | 第52-53页 |
3.3.10 绿色施工盈亏控制能力 | 第53-55页 |
4 绿色施工背景下分包商选择模型建立 | 第55-63页 |
4.1 分包商选择程序确定 | 第55-56页 |
4.2 两阶段选择评价方法确定 | 第56-58页 |
4.2.1 常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4.2.2 资格预审阶段评价方法选择 | 第57页 |
4.2.3 决策选择阶段评价方法选择 | 第57-58页 |
4.3 资格预审阶段选择评价模型构建 | 第58-59页 |
4.4 决策选择阶段选择评价模型构建 | 第59-63页 |
5 绿色施工背景下分包商选择实证分析 | 第63-81页 |
5.1 项目背景概况 | 第63页 |
5.2 招标程序及待选分包商概况 | 第63-64页 |
5.3 资格预审阶段分包商选择 | 第64-70页 |
5.3.1 具体情况表建立 | 第64-65页 |
5.3.2 基于熵权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65-68页 |
5.3.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综合评价 | 第68-70页 |
5.4 决策选择阶段选择分包商 | 第70-81页 |
5.4.1 初始信息系统构建 | 第70-71页 |
5.4.2 指标体系属性约简 | 第71-74页 |
5.4.3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74-77页 |
5.4.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综合评价 | 第77-8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89页 |
附录 | 第89-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