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2 甲酸甲酯的性质、应用及合成方法 | 第15-18页 |
1.2.1 甲酸甲酯的性质 | 第15页 |
1.2.2 甲酸甲酯的应用 | 第15-16页 |
1.2.3 甲酸甲酯制备方法 | 第16-18页 |
1.3 光催化技术的发展、应用及原理 | 第18-20页 |
1.3.1 光催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18-19页 |
1.3.2 光催化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1.4 纳米TiO_2的性质、制备以及光催化原理 | 第20-23页 |
1.4.1 纳米TiO_2的性质 | 第20-21页 |
1.4.2 纳米TiO_2的合成 | 第21-22页 |
1.4.3 纳米TiO_2的光催化原理 | 第22-23页 |
1.5 纳米TiO_2的改性 | 第23-25页 |
1.6 负载铜催化剂光催化部分氧化甲醇制甲酸甲酯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2页 |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7-28页 |
2.2 催化剂制备 | 第28-29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9-31页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ay diffraction) | 第29页 |
2.3.2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ltraviolet-Visible diffusive reflectance spectra) | 第29页 |
2.3.3 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 第29-30页 |
2.3.4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30页 |
2.3.5 比表面积与孔结构(BET) | 第30页 |
2.3.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30页 |
2.3.7 热重(TGA) | 第30-31页 |
2.4 催化剂活性测试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催化剂制备、操作条件对光催化甲醇制MF性能的影响 | 第32-73页 |
3.1 铜浓度的影响 | 第32-37页 |
3.1.1 SEM分析 | 第32-33页 |
3.1.2 XRD分析 | 第33-34页 |
3.1.3 固相UV-Vis DRS分析 | 第34页 |
3.1.4 STEM分析 | 第34-35页 |
3.1.5 光催化活性测 | 第35-37页 |
3.2 钛酸四正丁酯用量的影响 | 第37-52页 |
3.2.1 STEM分析 | 第37-43页 |
3.2.2 TEM分析 | 第43-45页 |
3.2.3 XRD谱图分析 | 第45-46页 |
3.2.4 固相UV-Vis DRS分析 | 第46-47页 |
3.2.5 H_2-TPR分析 | 第47-48页 |
3.2.6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48-50页 |
3.2.7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50-52页 |
3.3 焙烧温度的影响 | 第52-62页 |
3.3.1 热重分析 | 第52-53页 |
3.3.2 XRD谱图分析 | 第53-54页 |
3.3.3 TEM分析 | 第54-56页 |
3.3.4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56-58页 |
3.3.5 红外谱图分析 | 第58页 |
3.3.6 固相UV-Vis DRS分析 | 第58-59页 |
3.3.7 H_2-TPR分析 | 第59-60页 |
3.3.8 活性数据分析 | 第60-62页 |
3.4 钛酸四正丁酯水解时间影响 | 第62-66页 |
3.4.1 XRD分析 | 第62页 |
3.4.2 TEM分析 | 第62-64页 |
3.4.3 固相UV-Vis DRS分析 | 第64页 |
3.4.4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64-66页 |
3.5 操作条件的影响 | 第66-70页 |
3.5.1 氧分压的影响 | 第66-67页 |
3.5.2 光强的影响 | 第67-68页 |
3.5.3 光照活化时间的影响 | 第68-69页 |
3.5.4 温度的影响 | 第69-70页 |
3.6 机理分析 | 第70-7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4.1 结论 | 第73-75页 |
4.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