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7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第21-24页 |
1.3.1 研究的方法 | 第21页 |
1.3.2 研究的内容 | 第21-24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24-27页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1.4.2 本文的难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科学道德范式概念与形成 | 第27-58页 |
2.1 科学道德范式概念及其溯源 | 第27-44页 |
2.1.1 科学道德范式内涵与实质 | 第27-31页 |
2.1.2 西方古典文明的科学思想萌芽 | 第31-35页 |
2.1.3 基督教对科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 第35-38页 |
2.1.4 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 第38-41页 |
2.1.5 东西方文化中的诚信观念 | 第41-44页 |
2.2 科学道德范式的产生 | 第44-58页 |
2.2.1 科学革命爆发的理论前提及社会背景 | 第44-50页 |
2.2.2 科学及科学道德范式的诞生 | 第50-58页 |
第三章 科学道德范式的发展与危机 | 第58-78页 |
3.1 近代的科学道德范式 | 第58-66页 |
3.1.1 科学研究以个体性研究为主 | 第58-61页 |
3.1.2 科学共同体拥有强烈的科学精神 | 第61-62页 |
3.1.3 科研工作者的非功利性 | 第62-64页 |
3.1.4 新教伦理与科学道德 | 第64-66页 |
3.2 科学道德范式所面临的问题 | 第66-72页 |
3.2.1 科研工作者数量激增 | 第67-68页 |
3.2.2 科学研究动机的多样性 | 第68-69页 |
3.2.3 科学研究的有组织性 | 第69-71页 |
3.2.4 科学评价体系转变和制度缺失 | 第71-72页 |
3.3 科学道德范式出现危机 | 第72-78页 |
3.3.1 伪造数据材料的学术造假 | 第72-75页 |
3.3.2 窃取研究成果的抄袭剽窃 | 第75-76页 |
3.3.3 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的学术腐败 | 第76-78页 |
第四章 科学道德范式出现危机的根源 | 第78-90页 |
4.1 科学道德范式出现危机的社会环境因素 | 第78-84页 |
4.1.1 经济发展导致全社会功利色彩加重 | 第78-80页 |
4.1.2 国家利益过分放大 | 第80-82页 |
4.1.3 社会舆论对科学发现的高度期盼 | 第82-83页 |
4.1.4 新科技成果为科学造假提供便利 | 第83-84页 |
4.2 科学道德范式出现危机的制度因素 | 第84-87页 |
4.2.1 科学评价制度不健全 | 第84-86页 |
4.2.2 科学监督机制不完善 | 第86-87页 |
4.3 科学道德范式出现危机的主观因素 | 第87-90页 |
4.3.1 科学道德认知程度较低 | 第87-88页 |
4.3.2 科学家急功近利的科研心态 | 第88-90页 |
第五章 强化科学道德范式培养的路径和意义 | 第90-102页 |
5.1 强化科学道德范式的意义 | 第90-92页 |
5.1.1 强化科学道德范式的理论意义 | 第90-91页 |
5.1.2 强化科学道德范式的实践意义 | 第91-92页 |
5.2 强化科学道德范式的路径 | 第92-102页 |
5.2.1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93-96页 |
5.2.2 建设合理的科学制度 | 第96-98页 |
5.2.3 提升科研工作者的道德认知和生活保障结语 | 第98-102页 |
结语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