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2 研究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失地农民再就业政策的基础理论 | 第20-23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城市化 | 第20页 |
2.1.2 失地农民 | 第20-21页 |
2.1.3 再就业政策 | 第21页 |
2.2 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2.1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 第21页 |
2.2.2 就业公共服务理论 | 第21-22页 |
2.2.3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 第22-23页 |
3 哈尔滨市失地农民再就业政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3-39页 |
3.1 哈尔滨市失地农民再就业基本情况 | 第23-26页 |
3.1.1 哈尔滨市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 第23-25页 |
3.1.2 哈尔滨市失地农民再就业情况 | 第25-26页 |
3.2 失地农民再就业政策的现状 | 第26-30页 |
3.2.1 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国家政策 | 第26-27页 |
3.2.2 失地农民再就业相关省份的政策 | 第27-28页 |
3.2.3 哈尔滨市失地农民再就业政策分析 | 第28-30页 |
3.3 哈尔滨市失地农民再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3.3.1 再就业政策的制定缺乏与失地农民的沟通互适 | 第30页 |
3.3.2 失地农民非农职业培训政策支持及执行力有限 | 第30-31页 |
3.3.3 失地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政策发展迟滞 | 第31-32页 |
3.3.4 失地农民再就业法律法规支持政策缺失 | 第32-33页 |
3.4 哈尔滨市失地农民再就业政策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第33-39页 |
3.4.1 政策制定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参与性不足 | 第33-34页 |
3.4.2 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存在职能欠缺 | 第34-35页 |
3.4.3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政策划分城乡界限 | 第35-37页 |
3.4.4 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法律保障政策不健全 | 第37-39页 |
4 国内外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上的政策与经验借鉴 | 第39-41页 |
4.1 发达国家在失地农民失地后的就业安置政策 | 第39-40页 |
4.1.1 美国正当程序、合理补偿、公共使用 | 第39页 |
4.1.2 日本注重人性化的征地补偿方式 | 第39页 |
4.1.3 法国建立农业技术学校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 | 第39-40页 |
4.2 国内其他城市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成功经验 | 第40-41页 |
4.2.1 山东设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储备金 | 第40页 |
4.2.2 福建"金包银"模式 | 第40-41页 |
5 完善哈尔滨市失地农民再就业政策的措施 | 第41-46页 |
5.1 完善哈尔滨市征地补偿机制与就业安置政策 | 第41-42页 |
5.1.1 健全多主体参与的政策制定机制 | 第41页 |
5.1.2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再就业信息服务网 | 第41-42页 |
5.2 完善哈尔滨市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政策 | 第42-43页 |
5.2.1 建立双向互适的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 | 第42-43页 |
5.2.2 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跟踪问责机制 | 第43页 |
5.3 统筹哈尔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 | 第43-44页 |
5.3.1 扩大城市就业保障政策的覆盖面 | 第43-44页 |
5.3.2 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破除就业歧视 | 第44页 |
5.4 完善哈尔滨市失地农民就业法律保护政策 | 第44-46页 |
5.4.1 完善农民再就业的劳动法律法规 | 第44页 |
5.4.2 设立法律援助机构解决农民再就业纠纷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