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2 法官员额制度概述 | 第17-21页 |
2.1 法官员额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 第17-18页 |
2.1.1 法官员额制度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法官员额制度的特征 | 第17-18页 |
2.2 法官员额制度的功能和价值 | 第18-21页 |
2.2.1 法官员额制度的功能 | 第18-19页 |
2.2.2 法官员额制度的价值 | 第19-21页 |
3 国外法官员额制度的概况和经验 | 第21-25页 |
3.1 国外法官员额制度的概况 | 第21-23页 |
3.1.1 法官员额制度的历史渊源 | 第21页 |
3.1.2 两大法系主要代表国家法官员额制度概况 | 第21-23页 |
3.2 国外法官员额制度的经验 | 第23-25页 |
3.2.1 以立法形式保障法官员额 | 第23页 |
3.2.2 以总人口和发案数为主要依据确定法官员额 | 第23页 |
3.2.3 不受行政区域限制 | 第23-24页 |
3.2.4 优化审判程序和配备辅助人员 | 第24-25页 |
4 我国实行法官员额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 第25-33页 |
4.1 实行法官员额制改革的原因 | 第25-30页 |
4.1.1 法官职业化程度不够 | 第25-26页 |
4.1.2 法官专业化水平不足 | 第26-28页 |
4.1.3 法官管理模式"行政化" | 第28-30页 |
4.2 实行法官员额制改革的意义 | 第30-33页 |
4.2.1 有利于全面提升办案质量 | 第31页 |
4.2.2 有利于全面提高法官素质 | 第31-32页 |
4.2.3 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第32-33页 |
5 我国法官员额制改革进展 | 第33-40页 |
5.1 改革进展情况 | 第33-36页 |
5.1.1 上海模式 | 第33-34页 |
5.1.2 广东模式 | 第34-35页 |
5.1.3 海南模式 | 第35-36页 |
5.2 改革试点经验 | 第36-37页 |
5.2.1 严守员额比例不超过39% | 第36页 |
5.2.2 采取"考核+考试"的方式选任入额法官 | 第36-37页 |
5.3 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37-40页 |
5.3.1 员额比例单一且不透明 | 第37-38页 |
5.3.2 员额标准和选任方式不明晰 | 第38页 |
5.3.3 配套制度衔接不畅 | 第38-40页 |
6 我国法官员额制度的完善 | 第40-47页 |
6.1 法官员额制度自身的完善 | 第40-41页 |
6.1.1 员额标准的综合考量 | 第40页 |
6.1.2 员额比例的科学测算 | 第40-41页 |
6.1.3 员额职数的动态调节 | 第41页 |
6.2 法官员额制度配套制度的完善 | 第41-47页 |
6.2.1 法官选任制度 | 第41-43页 |
6.2.2 法官助理制度 | 第43-44页 |
6.2.3 法官职业保障制度 | 第44-46页 |
6.2.4 法官的监督和退出制度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