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1.1 抑郁,抑郁症和抑郁障碍的概念 | 第11-12页 |
1.2 青少年抑郁障碍及其流行病学发生情况 | 第12页 |
1.3 常用抑郁筛查量表 | 第12-14页 |
1.3.1 病人健康问卷2条目中文版 | 第12-13页 |
1.3.2 流调用抑郁量表及简版 | 第13页 |
1.3.3 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 | 第13-14页 |
1.4 常用抑郁筛查量表筛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效度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1 病人健康问卷2条目中文版(PHQ2C)的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1.4.2 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及简版的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1.4.3 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BDI-II-C)的研究状况 | 第16-17页 |
1.5.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7-19页 |
1.5.1 病人健康问卷2条目中文版筛查青少年抑郁障碍效度 | 第17-18页 |
1.5.2 流调用抑郁量表和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筛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效度比较 | 第18-19页 |
2. 对象与方法 | 第19-25页 |
2.1 对象 | 第19-21页 |
2.2 工具 | 第21-23页 |
2.2.1 病人健康问卷2条目中文版 | 第21页 |
2.2.2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 | 第21页 |
2.2.3 10条目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简版 | 第21-22页 |
2.2.4 Beck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 | 第22页 |
2.2.5 学龄期儿童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访谈问卷 | 第22页 |
2.2.6 诊断工具 | 第22-23页 |
2.3 效度分析 | 第23-25页 |
2.3.1 效标效度 | 第23-24页 |
2.3.2 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3. 结果 | 第25-44页 |
第一部分:病人健康问卷2条目中文版筛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效度(研究 1) | 第25-34页 |
3.1 抑郁障碍诊断状况和PHQ2C得分情况 | 第25-26页 |
3.2 PHQ2C筛查抑郁障碍的效度 | 第26-27页 |
3.2.1 筛查抑郁症的效度 | 第26页 |
3.2.2 筛查抑郁障碍的效度 | 第26-27页 |
3.3 PHQ2C与CES-D,CES-D-10和BDI-II-C筛查抑郁障碍的效度比较 | 第27-34页 |
3.3.1 筛查抑郁症的效度比较 | 第27-30页 |
3.3.2 筛查抑郁障碍的效度比较 | 第30-34页 |
第二部分: CES-D和BDI-II-C筛查抑郁障碍的效度比较(研究 2) | 第34-44页 |
3.4 | 第34-44页 |
3.4.1 CES-D和BDI-II-C的操作性特性比较 | 第34-37页 |
3.4.2 CES-D和BDI-II-C筛查抑郁症和抑郁障碍的差异比较 | 第37-38页 |
3.4.3 CES-D和BDI-II-C筛查抑郁症和抑郁障碍的男女性别差异比较 | 第38-44页 |
4. 讨论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与本研究工作所有人员及完成的具体工作 | 第52-53页 |
主要作者简介及每位作者在本研究中所做贡献 | 第53-54页 |
附件 1:中学生心理健康一般情况调查表(部分) | 第54-59页 |
附件 2:K-SADS访谈:被试一般资料(他评)(部分) | 第59-65页 |
附件 3:K-SADS详细访谈问卷(部分) | 第65-70页 |
附件 4: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