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5-22页 |
1.2.1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硬化翘曲的基本概念 | 第15-17页 |
1.2.2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硬化翘曲的确定方法 | 第17-21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的综合评述 | 第21-22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第2章 不同约束形态足尺混凝土板硬化翘曲量测 | 第25-41页 |
2.1 有相邻板约束的水泥混凝土板硬化翘曲量测 | 第25-33页 |
2.1.1 量测方案 | 第25-28页 |
2.1.2 基于实测温度场的等效线性温度梯度时变规律 | 第28-29页 |
2.1.3 基于实测数据的早龄期混凝土板翘曲变形时变规律 | 第29-31页 |
2.1.4 残余翘曲变形时变规律 | 第31-32页 |
2.1.5 残余翘曲变形的等效线性温度梯度时变规律 | 第32-33页 |
2.2 无相邻板约束的水泥混凝土板硬化翘曲量测 | 第33-39页 |
2.2.1 量测方案 | 第33-34页 |
2.2.2 早龄期温度场变化规律 | 第34-35页 |
2.2.3 早龄期混凝土板板内应变场变化规律 | 第35-38页 |
2.2.4 残余应变梯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 第38-3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温湿度历史对水泥混凝土板硬化翘曲的作用 | 第41-61页 |
3.1 硬化期水泥混凝土路面温湿度场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1-46页 |
3.1.1 热传导控制方程 | 第41页 |
3.1.2 湿度扩散控制方程 | 第41-42页 |
3.1.3 水泥混凝土路面早龄期温湿度场有限元模型及定解条件 | 第42-46页 |
3.2 热湿本构参数辨识与标定 | 第46-53页 |
3.2.1 本构参数辨识方法 | 第46-47页 |
3.2.2 水化放热速率方程的修正与标定 | 第47-49页 |
3.2.3 差分进化算法确定混凝土热工参数可靠性评估 | 第49-50页 |
3.2.4 不同养生方式对应的热工参数 | 第50-51页 |
3.2.5 湿度场计算程序的标定 | 第51-53页 |
3.3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硬化期温湿度场演化特点表征 | 第53-60页 |
3.3.1 数值模拟方案 | 第53-54页 |
3.3.2 温湿度空间分布特征 | 第54-55页 |
3.3.3 等效线性温湿度梯度的变化规律 | 第55-56页 |
3.3.4 凝结时刻及凝结时刻温度梯度 | 第56页 |
3.3.5 温度变化速率 | 第56-58页 |
3.3.6 路面混凝土渐进硬化特征 | 第58-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早龄期混凝土徐变历史对硬化翘曲的作用 | 第61-73页 |
4.1 早龄期水泥混凝土拉压徐变行为的差异性 | 第61-63页 |
4.2 混凝土的固化徐变理论(B3模型) | 第63-66页 |
4.3 早龄期水泥混凝土松弛方程的确定 | 第66-67页 |
4.4 早龄期水泥混凝土基本徐变行为的持荷时间-受荷龄期等效模型 | 第67-70页 |
4.4.1 移位因子计算公式的推导 | 第67-68页 |
4.4.2 移位因子的确定 | 第68-69页 |
4.4.3 徐变度主曲线的拟合方程 | 第69页 |
4.4.4 松弛模量主曲线的拟合方程 | 第69-70页 |
4.5 徐变历史对残余应变的影响机制 | 第70-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5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硬化翘曲正向计算方法 | 第73-96页 |
5.1 早龄期混凝土本构模型的建立及其数值求解 | 第73-81页 |
5.1.1 早龄期混凝土基本徐变行为的Maxwell链模型 | 第73-74页 |
5.1.2 干燥收缩行为 | 第74-75页 |
5.1.3 温度胀缩效应 | 第75页 |
5.1.4 应力变化引起的干燥收缩和温度胀缩 | 第75-76页 |
5.1.5 高应力水平下的拉伸应变软化 | 第76-80页 |
5.1.6 高应力水平下的压缩非线性行为 | 第80页 |
5.1.7 热-湿-力顺序耦合计算的实现 | 第80-81页 |
5.2 残余应变和残余应力的产生机理分析 | 第81-90页 |
5.2.1 热-湿-力顺序耦合计算模型的标定 | 第81-82页 |
5.2.2 基本徐变与干燥徐变行为引起的残余应变 | 第82-88页 |
5.2.3 拉伸应变软化特性引起的残余应变 | 第88-89页 |
5.2.4 压缩应变软化特性引起的残余应变 | 第89-90页 |
5.3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硬化翘曲正向计算方法 | 第90-95页 |
5.3.1 硬化翘曲正向计算方法流程 | 第90页 |
5.3.2 硬化翘曲稳定时刻的确定方法 | 第90-93页 |
5.3.3 残余应力与残余变形的转换方法 | 第93-9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6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硬化翘曲影响因素分析 | 第96-107页 |
6.1 不同因素对水泥混凝土板硬化翘曲的影响机制 | 第96-103页 |
6.1.1 分离式地基模型的实现 | 第96页 |
6.1.2 单元尺寸的确定 | 第96-97页 |
6.1.3 数值模拟方案 | 第97-99页 |
6.1.4 终凝温度梯度 | 第99页 |
6.1.5 徐变能力与拉压徐变差异的影响 | 第99-100页 |
6.1.6 浇筑时刻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6.1.7 板的几何尺寸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6.1.8 计算结果的综合分析 | 第102-103页 |
6.2 存在硬化翘曲的混凝土板在重载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开裂模式 | 第103-104页 |
6.3 试验板硬化翘曲变化规律的分析 | 第104-105页 |
6.4 水泥混凝土路面硬化翘曲控制方法 | 第105-10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结论 | 第107-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1页 |
附录A 水泥混凝土板竖向翘曲变形实测数据 | 第121-132页 |
附录B 残余应力的等效线性温度梯度 | 第132-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33-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个人简历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