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

新加坡威权政治模式转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目的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4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3-14页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14页
        1.3.1 基本研究方法第14页
        1.3.2 论文架构第14页
    1.4 本章小结第14-16页
第二章 威权政治模式的基本理论第16-22页
    2.1 主要概念分析第16-18页
        2.1.1 政治模式、威权政治模式第16-17页
        2.1.2 政治模式转型第17-18页
    2.2 基本理论分析第18-20页
        2.2.1 威权政治模式分类理论第18页
        2.2.2 威权政治模式转型理论第18-19页
        2.2.3 威权政治模式与民主政治关系分析第19-20页
    2.3 本章小结第20-22页
第三章 新加坡个人魅力型威权政治模式形成、发展、特征第22-35页
    3.1 新加坡个人魅力型威权政治模式的形成第22-28页
        3.1.1 新加坡个人魅力型威权政治模式的形成条件第22-24页
        3.1.2 新加坡个人魅力型威权政治模式的发展第24-28页
    3.2 新加坡个人魅力型威权政治模式的特征第28-31页
        3.2.1 一党独大的人民行动党第28页
        3.2.2 科学的人才选用模式第28-29页
        3.2.3 严密的社会管理系统第29-30页
        3.2.4 有限的公民政治参与第30-31页
    3.3 新加坡个人魅力型威权政治模式的历史作用及评价第31-34页
        3.3.1 社会控制稳定有序第31-32页
        3.3.2 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第32-33页
        3.3.3 政府廉洁高效第33-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新加坡政治模式转型的依据、表现及影响第35-52页
    4.1 新加坡威权政治模式转型的主要依据第35-39页
        4.1.1 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冲击第35-36页
        4.1.2 新的经济压力第36-37页
        4.1.3 中产阶级社会的形成第37页
        4.1.4 选民政治观念的变化第37-38页
        4.1.5 反对党力量的增强第38-39页
    4.2 新加坡政治模式转型的表现第39-43页
        4.2.1 有序放开社会控制第40页
        4.2.2 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第40-42页
        4.2.3 加快人民行动党自我更新步伐第42-43页
    4.3 新加坡威权政治模式转型产生的影响第43-50页
        4.3.1 新加坡威权政治模式转型对社会的影响第43-46页
        4.3.2 新加坡威权政治模式对民主政治产生的推进作用第46-50页
    4.4 新加坡威权政治模式转型的趋势第50-51页
    4.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新加坡政治模式转型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第52-59页
    5.1 进一步提升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第52-54页
        5.1.1 提升共产党的执政公信力第52-53页
        5.1.2 提升共产党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第53页
        5.1.3 提升共产党掌控意识形态的能力第53-54页
    5.2 塑造高效廉能政府第54-55页
        5.2.1 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第54-55页
        5.2.2 严惩公共权力腐败第55页
    5.3 培育公民政治素质第55-58页
        5.3.1 从法治和道德两方面来培养公民的素质第56-57页
        5.3.2 提升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性第57-58页
    5.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六章 结语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鲤钙蛋白酶基因家族克隆表达及与肌肉质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石墨烯与SnO2复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