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3-20页 |
1、研究的背景 | 第13页 |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3、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4、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5、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6、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城市空巢老人精神关爱概述 | 第20-31页 |
1.1 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 | 第20-26页 |
1.1.1 定义 | 第20-21页 |
1.1.2 城市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的形成原因 | 第21-25页 |
1.1.3 城市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的特点 | 第25-26页 |
1.2 城市空巢老人精神关爱 | 第26-29页 |
1.2.1 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关爱 | 第26-27页 |
1.2.2 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 | 第27-28页 |
1.2.3 城市空巢老人的“空巢综合症”及其表现 | 第28-29页 |
1.3 城市空巢老人精神关爱的意义 | 第29-31页 |
1.3.1 有利于维护城市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 | 第29页 |
1.3.2 有利于维护尊老爱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 第29页 |
1.3.3 有利于拓展当代人才培养模式 | 第29-30页 |
1.3.4 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山大社区空巢老人精神关爱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31-42页 |
2.1 山大社区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 | 第31-34页 |
2.1.1 性别和年龄 | 第31页 |
2.1.2 居住方式 | 第31-32页 |
2.1.3 经济状况 | 第32-33页 |
2.1.4 身体健康状况(生理机能方面) | 第33-34页 |
2.2 山大社区空巢老人精神关爱的状况 | 第34-35页 |
2.3 山西大学社区空巢老人精神关爱存在的问题 | 第35-42页 |
2.3.1 政府政策支持不够 | 第35-37页 |
2.3.2 社区服务不到位 | 第37-38页 |
2.3.3 空巢老人精神生活单调乏味 | 第38-42页 |
第三章 山大社区空巢老人精神关爱现状的SWOT分析 | 第42-53页 |
3.1 SWOT分析法简述 | 第42页 |
3.2 优势(Strengths) | 第42-44页 |
3.2.1 亲情优势 | 第42-43页 |
3.2.2 山西大学资源优势 | 第43-44页 |
3.2.3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组织优势 | 第44页 |
3.3 劣势(Weaknesses) | 第44-47页 |
3.3.1 空巢老人独立意识增强劣势 | 第45-46页 |
3.3.2 空巢老人数量增加劣势 | 第46-47页 |
3.3.3 社区关爱服务弱化劣势 | 第47页 |
3.4 机会(Opportunities) | 第47-49页 |
3.4.1 中央部委志愿服务引导的有效性 | 第47页 |
3.4.2 省级政府“转型综改试验”的机遇性 | 第47页 |
3.4.3 市级政府政策支持的连贯性 | 第47-48页 |
3.4.4 区政府资金投入加大的可能性 | 第48-49页 |
3.5 威胁(或挑战Threats) | 第49-51页 |
3.5.1 “孝”观念淡化 | 第49-50页 |
3.5.2 代际关系弱化 | 第50页 |
3.5.3 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 | 第50-51页 |
3.6 山西大学社区空巢老人精神关爱SWOT分析结论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城市空巢老人精神关爱的政策支持 | 第53-58页 |
4.1 健全法律法规,鼓励假日探亲规定 | 第53页 |
4.2 增加财政经费,形成专项资金投入 | 第53-54页 |
4.3 构建“孝”文化,引导家庭成员参与 | 第54-55页 |
4.4 推进社区建设,创新社区关爱模式 | 第55-56页 |
4.5 培训专职人员,组织多种志愿活动 | 第56页 |
4.6 开发人力资源,增加社会参与途径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件1:城市“空巢老人”养老问题调查问卷 | 第61-63页 |
附件2:山西大学社区空巢老人精神关爱调查数据 | 第63-67页 |
附件3:基于高校社区“双关模式”的调研提示 | 第67-68页 |
附件4:基于高校社区“双关模式”的调研提纲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1-72页 |
承诺书 | 第72-73页 |